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正宗「開天窗」

我們日常語言中遺留下不少歷史痕跡,詞彙仍在使用著,但具體何所指,或實際情況如何,年輕的朋友卻未必十分了解。例如「開天窗」。

吳昊先生離去已有一段時間,他在Facebook的「老花鏡」專頁依然運作,珍貴材料很多,甚值得大家瀏覽。在他的專頁,有以下兩張相片。

這便是所謂「開天窗」以及「下刪若干字」等慣用語的由來了!



時為1940年,香港應未淪陷,但局勢緊張,在香港,「新聞自由」的程度很低,報紙出版之前,要先送到「新聞檢查處」讓新聞官過目。若新聞官認為內容可能傷及英國與別國的邦交,或影響社會人心,或是造謠,或是其它問題,便會告訴報館內容不能出街,而因時間往往太緊張,另寫文章替上已不可能,報館唯有把有問題的新聞整段抽走,出現「開天窗」的情況。

也有時,問題沒那麼大的,只要不把某些敏感字眼刊登出來便是了,報館於是照辦,而在被刪走的文字位置上,放一個空框以替代,便是像圖二般的情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