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蝙蝠

被法庭禁制令限制行動的藝人,以宗教活動為理由,取得了些空隙,然後又鑽警方對「報佳音」從寬處理的空子,大肆發表個人言論,完全是輕視法律的行為。說是「報佳音」,但作出的行為並不相應,即是「假報佳音」,既然在街頭上招徠生意的假和尚要加以管制,「假報佳音」當然也要杜絕。

任何公眾活動,凡「掛羊頭賣狗肉」的,都應有一記錄,同一主辦團體日後申請搞公眾活動之時,便可參考有關記錄,慣性騙徒的申請不再受理,合情之至。若宗教團體是被個別信徒「騎劫」了本來的活動,又不作聲申辯,也應預計了要負上一定責任吧。

市民外出購物,除非是在「宵禁令」底下,否則絕對有自由。但純粹購物的人,便不會舉橫額、喊口號,否則人人以購物為由,遊行示威為實,那即是所有遊行示威都不必再作申請了。真正的購物者,也不是可以駐足行人道上造成阻礙的,也不是可以在紅燈時走出到馬路上的,也不是可以一路舉著橫額喊口號的,怎麼以為警察在沒有法庭禁制令下,便不能對個別人士作出拘控?

記者有在示威現場採訪的特別權利,而記者作為市民之一,本身也擁有參加示威的權利;記者在某場合,可以選擇採用哪個身分,但絕不能兩者同時選擇。某個地點,警方本來作出了封鎖,一個人以記者身分進入後,便變臉成示威人士,不守法令,之後當示威人士活動受到限制,便又變臉還原成記者自由離開,若一大批人擁有如此特權,天下豈不大亂?


擁有不同身分的人,以哪種身分自居者,便擁有那種身分的權利及義務,要同時行使兩方面的權利,又同時避開兩方面的責任,如此好事,即使在寓言故事之中,蝙蝠身在鳥、獸兩族之間,也不容許,現實之中,當然更無如此好事了。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令人失望的「完結篇」

被譽為「推理女王」的阿嘉莎。克莉絲蒂 (Agatha Christie) 的作品我也看過一些,但舊時看的版本,我很懷疑應該是沒有出全的。她寫的推理小說,有的好看,有的十分好看,也有的是不大好看的,所以近年台灣陸續推出了她的全部作品,設計精美,我也沒有集齊一套的打算。早幾天經過書店時,特地買了一本「瑪波小姐的完結篇」,偏偏卻令人有點兒失望。


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有兩大系列,偵探分別是比利時人白羅以及老小姐瑪波。白羅的系列有一本正式終結的小說「謝幕」(Curtain),所以我以為這一本書也是一樣,作者特地為瑪波小姐寫一個結局,誰知不然。

這還不止,本書中收錄了共 8 個短篇故事,最後的兩個帶著靈異味道的,根本不是關於瑪波小姐的,叫人怎麼接受?

作者的不少作品都曾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集,當中瑪波小姐的選角和設計,也是我一直認為與原著不相符的。畫面上看到的瑪波小姐太有活力、太精靈了,而在原著中,瑪波小姐不但不會那麼起眼,反而更多時候,別人會忽略了她本人和她所講說話的存在,把她寫得太生猛了,便變得古裡古怪。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未曾開封「小星球」

原來已經一年了。

去年也是在年底之時外遊,目的地也是台灣,就在差不多回程之時,在台北近捷運站的「誠品」看到剛出版的「我的小星球」( My Little Planet ),拍了張照片;但直至今年從台灣回港後,才買了到手。足足一年了!


對於這繪本的感想?都說還未曾拆開膠袋封套,又何來感想可言?且留待下回再談吧。

反而留意到在過去一年間,龍家昇 (Kasing Lung) 筆下的多系列角色,頻頻化成實體出現人間,除了人偶,還有飾物、文具等,風頭甚健。剛剛在台北開始了的「My Little Planet / 我的小星球」個展,聞說粉絲也很熱烈支持哩。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蔣薇的「南極」

「南極」一書寫到古代文明,但並不算是科幻作品,只是冒險一類。──或者,介紹它為「盜墓派小說」,有些朋友會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性質吧?

我知道蔣薇這作家的時間並不長,更是在相當近期才確定他是男性;他這本名為「南極」的小說作品,我事先完全沒聽說過。所以我在書店中看到了「南極」,翻閱一會兒後,便決定買下來,絕對不是因為捧蔣薇的場,而是我對這書有期望。


一次南極旅遊中,遭逢意外,主角等一夥人離船求救,途中得到奇遇,進入了一座由遠古文明所建立的神秘的建築物,故事篇幅超過九成,都是描寫各人在建築物中的經歷。看完了,有否失望呢?雖然沒有獲得驚喜,但這小說倒也沒有令我失望。它的內容很豐富,雖然寫得並不十分緊湊,在閱讀過程中,我也覺得很享受的。

我想作者以後再推出相同題材的小說,我還會再捧場。

新一脫小說作品中我選了它,我不排除有個可能性,是因為它並沒有採用那種冗長而口語化的書名,而讓我加了點評分吧。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紙張小玩意

一段短片,一些利用紙張的小玩意。用來向小朋友表演,效果應該也很不錯哩。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自由與民主

一般說法,「自由民主」是個綜合詞彙,不過大家都知,「自由」和「民主」是兩碼子的事。香港一直在民主方面,都受到局限,而在自由方面,程度極高,這一點,早陣子倪匡先生在陶傑的節目中指出過,不約而同地,投資界的黄國英也在「香港電台」的節目「六十分鐘新視野」中提及。

「民主制度」比起「獨裁制度」,決策時間更長,架構維持成本更高,但日漸受到更多地方支持,是一個類似投資市場中,「風險──回報」的考慮結果:獨裁政府視乎當權者本身素質,可以是達到完美的 100 分,但也可以是低至地獄的 -100 分;而民主政府可能永遠無法達到 100 分的境界,但波動起伏較小,或者很大比例上,譬如說,便是在 70 分加減 20 分 ( 即約 50 至 90 分之間徘徊吧,差極有限,不會墮進地獄。


有些人能接受銷售行業收入的波動,有收入時可能上百萬,沒收入時可能半年餓肚皮;有些人不想承受如此巨大起伏,零可放棄平均百萬年薪,而穩定地每月支取二三萬元收入。一切視乎個人取捨。

有些國際知名的企業,都是相當「一言堂」的,但在有點兒偏執狂的獨裁領導管理下,獲得驕人成績,「成敗論英雄」,大家便不會說那些企業的管理中缺少了「民主」成分便足以致命。有些企業長期保持著「Good」已很滿意;有些企業會冒失敗的風險,而追求「Best」。一切視乎公司的取捨。

「民主制度」相對「獨裁制度」,最大好處是前者的決策層,其權力會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若一套「民主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是採用了傷害法治的手法來爭取,又如何能令人有信心那套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仍能公平地進行法治上的監督?這正正就是香港面對著的問題了。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關注「佔領」?


台灣旅行數天,回到香港,旺角的交通情況恢復了,但「佔領行動」並未結束。

這幾天,都是有免費 WiFi 時才會上網,而且也不總是瀏覽本港新聞,所以對於「佔領行動」的進度,並不十分清楚。直至差不多回港時,看到台灣的電視新聞報導,電視屏幕下方滾動的資訊,有兩句文字,說旺角出現衝突,才知事情並未善休,可惜訊息閃動太快,兩句話我只及看到一句。

想等那訊息重播時看清楚,不料等了十多分鐘,都沒等到。台灣本地發生的事情也很多,香港的新聞根本沒有佔電視台很多的篇幅。 ( 也許在印製媒體上,尤其是香港投資者出版的那些,會有較多的報導? )

在出發前,我看香港的新聞報導以及網上留言,得到一個印象,以為香港的「佔領行動」備受台灣市民的關注,現在仔細一想,或者只是候選人用作刺激投票率的工具多一點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