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紅樓夢」新丁

歷年看亦舒的小說及散文,常提及「紅樓夢」,不過聞名雖久,真正理解及閱讀這部巨著還只是這三幾年間的事。

主要是偶然讀到劉心武先生作品後給勾起了興趣的。

幾年之前曾從倪匡先生那裡,借了周汝昌先生及俞平伯先生兩本「紅學」著作,不過當時心態,是想看倪老的手筆多於書的內容,加上當時對於「紅樓夢」的知識極淺薄 ( 現在只是由「極淺薄」變成「淺薄」 ),看了也沒作為,浪費了一次機會。之後讀劉心武的書,見他循「秦可卿之死」的突破口,推演出一套理論,把「紅樓夢」內容跟歷史事實對照,過程猶自一個推理故事,很是有趣,我這才開始再找其它「紅學」的書閱讀。


近日輾轉從一位真正「紅學迷」手上接過些關於「紅學」的二手書,當中有些書根本就是文學論文;有些作者也像劉心武一般找到能跟「紅樓夢」內容對應的歷史事實,不過卻推演出另一套跟劉氏理論南轅北轍的一套來。

在過去約 100 年間,在許多學者及非專業的純為興趣而作研究的人士努力下,已經得出好一些關於「紅學」的「定調」,好些曾經出現過的理論已經鮮有支持者了,不過整個關於「紅樓夢」這部殘缺作品的謎團,仍未有一個壓倒性的為大眾普遍接受的解釋。

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不少研究者開始時是根據歷史事實作依歸的,但當構想日漸成熟時,自己的理論框架出現了,便開始增加主觀判斷,遇上事實與理論框架不吻合時,會把「可能」或「大有可能」出現的情況,視作「理應就是如此」看待,於是有關理論的說服力,反而會減弱了。

這情形真是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