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散策


看了本書,書名有「散策」一詞。「散」字和「策」字我都認識,合在一起我便不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了。──雖然看了在該書中的應用,我依稀有個朦朧的認知。

在互聯網上搜尋,先是找到如下一位朋友的分享:


因為我並非「日文學習者」吧?看了這文章的解釋,我似乎更感到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大了。分別是在進行行為時的認真程度?

再求諸「維基詞典」,有個釋義是「拄杖散步」,更兼有如下的幾個例子:

  • 唐。杜甫《鄭典設自施州歸》詩:「北風吹瘴癘,羸老思散策。」
  • 宋。楊萬里《乙酉社日偶題》詩:「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緣溪路未乾。」
  • 元。王惲《西江月。大河凝冰蔽川而下與一二僚友登白樓俯觀》詞:「散策暫辭鳧吏,倚樓來聽漁歌。」

原來這詞彙其來甚古哩!

我看的那本是台灣出版的書。會否又是日本留存了昔日中文的痕跡,再在日治時期傳了到台灣,而應用至今呢?今天的使用,大概就只是「散步逛街」的意思,不會再有什麼隱藏的深意吧?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老街原貌

在元朗青山公路單數頭段,以及及水車館街後段,兩排建築物之間的一條「後巷」,根據「中原地圖」,現在無名;對照舊地圖,那便是之前赫赫有名的「合益街」。

那一帶便是從前元朗「新墟」那「五合街」的所在。「五合街」不是一條街道的名稱,而是合益街、合成街、合發街、合和街、合和後街的一個綜合稱呼。


早陣子,看到谷亭街 2 號的地下張貼了一份「屋宇署」關於清拆僭建物的文件,本來在那兒的「永發鞋業百貨」也遷到轉彎處的谷亭街 6 號繼續營業,便知會有一番新景象, 想不到當「僭建物」拆除後,那條「後巷」接壤谷亭街的一段,竟然會還原得那麼徹底,頓時像回復了昔日「新墟」的開揚面貌,令人眼前一亮。

我出生時,「新墟」的不少攤販已移師到「光華戲院」側的新街市營業,但我也趕得及看到「五合街」的最後歲月。上面提到的「永發鞋業百貨」原地址,當年是售賣鹹酸漬物的地方,門前一個大塑膠浴盆,橙紅色的液體載著滿滿的油柑子,印象猶深。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手創」雜誌

都說現在在香港經營食肆困難,但是一個舖位的食肆結束後,很多時新開張的又是一家食肆,「一雞死,一雞鳴」。類似的情況,很多人都說:「要害一個人,最好是建議他開辦雜誌。」粗略看市場上雜誌的生死,這話似乎不無道理,但一直以來,開辦雜誌的人依然前仆後繼。


罕有地逛了一次書店,再更罕有地購買了一本「手創」雜誌。該期書出版於 2015 年 7 月,是「Vol. 00」的「試刊號」。

電腦科技之下,「手作」的藝術不死,而且更有點兒復甦的味道,例如手帳/筆記本的流行,以手寫作記錄,以手製裝飾物以點綴,便是其中一股洪流;此外還有各式手製工藝,衍生出不同的興趣班、工作坊,也令到「DIY」成為現今潮流。

潮流肯定是有的,但是否足以支持到一本雜誌的生存呢?我很懷疑。可是,若干年月之前,當我看到市面上出現一本關於釣魚的雜誌時,不也因為它的題材偏門,而認定它會「死得更快」?那時候我絕對想不到原來釣友市場,財力相當雄厚的。

這期「試刊號」定價 HK$ 78,如視之為雜誌,絕不便宜;視為為書刊,雖然當中有專題、小說、人物訪談、技術分享等等,內容充實程度則尚嫌不足。老實說,我買下來,固然也是為了支持有心人,但同時亦心存此念:「這種書最多也只是能出版一期起兩期止,所費有限。」結局是否如此呢?

看「手創」的 Facebook 專頁,第一期應是在 9 月時出版了。若是如此,為何我數天前,在「三聯書店」買到的仍只有「試刊號」?



https://www.facebook.com/craftlandbookazine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預知的突發

「龍之天地」又開了幾天「天窗」,因為又進了醫院。

除了每年年底時一次較長的外遊假期,「龍之天地」會休息數天外,對上一次「開天窗」,應該也是住院的那一次。那次留院,我以為是兩三年前的事,但根據醫院記錄,原來已是 2010 年的事了。

同樣的毛病,又是左小腿忽然發炎,又紅又腫又疼,門診看了醫生,醫生開了封信,建議雖然打了抗生素針及服了抗生素,也應進醫院作更進一步檢查。但這次和上次又有不同,除了病情較輕外,我踏進醫院時,是預算了有一半機會醫生會叫留院的,所以事前有考慮過在這部落格中事先張揚,只是最終決定作罷。


留院之時,看到 Facebook 上朋友的留言,原來身在新加坡的「港漫收藏界老祖宗」Ivan兄 ( 夏友慶君) 也同樣腳傷入院了,真湊巧。

至於我留院多天,醫院中的電力插頭又是「只僅醫療設備使用」,平板電腦的電池如何可以支持得到,便是「佛曰:不可說,不可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