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書的字數

替一家出版社辦了一件小小的校對工作,簽收報酬時,文件上列明所校的總字數,只 3 萬多字而已。雖說那本書是半繪本性質,圖畫也佔了不少篇幅,加上新派的排版方式,空間感較大,但 3 萬多字已可成書,實在和舊日相差甚遠。

年輕時曾看過些報刊專欄中的資訊,一本文字書的字數大約是 10 萬字至 12 萬字之間,那時倪匡筆下的「女黑俠木蘭花故事」一本大約 8 萬字左右,已算是最寬鬆的例子,若一般包裝的書中字數少於這數,翻閱之時很容易會察覺到內頁的空洞。


近年常有把舊時書本翻新出版的例子,便很容易比較了───新版的書體積定比舊版的大。

字體大小增加少許,行距增加少許,段距增加少許,每版的上下左右留白增加少許,版面上的裝飾圖案增加少許,紙張的厚度和重量增加少許,眾多的少許加起來便不再是少許。既然同樣的字數,在新派排版法下可以擴充體積,換句話說,要令到書本看來像昔日作品般夠份量,更少的字數已經足夠了。

再加上書腰,再加上用了更多特別效果的封面設計,令我們願意購買這些內容更少的出品,而且付的錢更多。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外國人拍的中國片


有套叫「長城」的電影,是中美合作拍攝的。我未觀看,從網上的評語中獲得的印象,似乎這電影的娛樂性是不俗的,但若要細審故事,則會發現有很多瑕疵存在。

外國人所拍攝以中國作背景的電影,刻劃人物只流於表面,所謂的「中國元素」只是獵奇式的表面地加插,這個問題又豈是新鮮事? 1960 年代的「蘇絲黃的世界」,刻意包括那些如帆船、人力車、木屋區的片段,難道是劇情必需?尊龍主演的「末代皇帝」,以至「占士邦電影」中的楊紫瓊,又能多立體地表現出典型中國人的素質?來來去去,也還是把外國人眼中所覺、心中所想的「中國人形象」表達出來而已,做得好些的,亦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耳。

既然是套娛樂電影,便以娛樂電影的標準去衡量好了,多想沒益。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大開中門

關於詐騙電話及電郵的警告,聽聞得多,自問並不算十分愚笨者如我輩,理應早有提防,不會受害。事實卻是因工作需要,往往對這種侵擾電話「大開中門」,情緒上一把持不住,也不是沒有中伏的可能。


工作上,尋找物業業主和跟他們取得聯絡,是一持續而且關鍵的活動;寄出邀約信件,希望業主回覆,是常做之事。所以當有來歷不明的電話打至,可能正是我們守候已久的好消息來臨,又怎可能把它們嚴格擋走,一概不理會?

如果這種電話打來時,適逢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宜高談闊論,又怕逮住好消息的機會錯失了,心急起來,便更容易犯錯了。有時想加快對話步伐,可能便會根據最近寄出的名單,主動的猜「是不是 X 先生/ X 太太/ X 小姐」,這當然,便正中了詐騙者的下懷,可以順著對話下去。

遇上這種情況,也只有盡量自我控制而已。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全正面兒童故事

幾天假期,在電視上看過少許卡通片,也看過少許以兒童為目標讀者群的漫畫,感覺是太純淨了,也相當千篇一律。

現在的兒童讀物和戲劇,似乎只有歡樂,也有憂愁,但卻沒有悲傷。───在電影中還有些悲慘卡通片的例子,電視劇中若要找回像昔日「義犬報恩」那樣可以賺人熱淚的,已變得罕見。


是因為供給方認為要替兒童擋走他們認為對兒童不適宜的元素?抑或是因為市場上的需求方面的問題,沒有兒童或兒童的家長會捧這種讀物和戲劇的場,漸漸地令它們絕跡了?姑勿論原因何在,我個人意見,認為這並非一件好事。


P.S. 網誌寫好,排好張貼時間後,才發現原來類似的內容,兩年多前已寫過了,可見我的生活見聞,實在沒什變化。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聽電台節目,主持人說到處的磚頭都有一定呎吋,是 6 公分 X 12 公分 X 24 公分。我在網上核查,大致如此;略有差異,應是實務上預算了砌磚牆時,磚間會有水泥填滿那少許的縫隙。


說人聰明,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衡量標準,其中之一,是以「懂得多」為勝,而在這方面優勝者,便以「博」字來形容。

學問淵博的人,所懂得的東西又可粗分兩大範疇,一類是很多別人都不知道其存在的物事;另一類是關於對很多人來說都絕不陌生的物事,一些別人都沒留意到的細節。

一樣事物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組成環節,常常都有專門稱呼,我曾想加強在這個方向的知識,二手買入了一本圖文並茂的精裝硬皮參考書,有些年了,至今尚未真正開始翻閱,真失禮。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數字遊戲與飯盒

如果不是聽到推薦,我未必會在網上重溫「講東講西」時,優先選擇「數字遊戲」這題目。

聽了這一集,覺得劉天賜馬恩賜馬鼎盛三位真是通識大師,在互相沒有協定的情況下,除了講述自己想到的例子,又能承接別人講的內容觸類旁通發揮下去,很多例子都是我若手執「數字遊戲」四個字來聯想的話,不會想到出來的,三人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間,節目時間已經完結,整集內容充滿趣味性又充滿知識性。

現在科技之下,音訊檔案的體積不大,「講東講西」這節目,真應開放過去歷年的內容以供網上重溫,不要像現在只提供最近 12 個月的份量。


對答中三位主持人聊到食肆中一碗飯的份量,以及飯盒的採用,談的竟有些像我早前在「龍之天地」這裡寫「焗豬扒飯」一樣,在物價上升時,食肆盡量避免加價,便要想辦法減量;某類飯盒的採用,原來亦有減少食物份量之嫌的。

今天,中式飯店中裝得飽滿的白飯,和名字以 M 字開頭的快餐連鎖店中表面鼓脹的漢堡包一樣,十分鮮見,有可能只可在「圖片只作參考」的菜牌上看到了。


2016-1228後記:關於「講東講西」,我一直只注意可以直接在網上按鈕重溫的集數,得 Blog 友提醒,才發現原來在 Podcasts 的欄目下之,可以找到更多更早期的內容,又可供下載。雖非歷年全集,但已經很好了。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聖誔大餐與全餐

關於「聖誕大餐」,數年前已在「龍之天地」寫過。今年在各媒介收到的聖誕訊息當中,包括了幾張昔日餐廳的「聖誕大餐」餐單,而且版本並不相同,是各界朋友不約而同地想起這個題材,然後作分享的。


當年「聖誕大餐」內食品的名目之多,以及實質份量,正常來說真是吃不了的。我沒多少次吃「聖誕大餐」的經驗,不過不算很久前,元朗谷亭街的「國際餐廳」的「全餐」便常令我聯想到「聖誕大餐」這回事。

「國際餐廳」如一般餐廳般,每天都備有「晚餐」數款,但同時,也有「全餐」;簡單比較,最明顯的不同,是「全餐」中除了有一份肉扒,同時還會有一份飯麵,變相是一個有兩項主食的「晚餐」。通常一份肉扒或一份焗飯、意大利麵之類,已足飽肚,同時兼備,吃完真是「飽到上心口」,而且餐中也是同時又有熱湯又有飲品,有些胃納小的女士,可能單是流質加上餐包已可吃飽一半,試問一個人盡享「全餐」的話,會是何等「滿足」?

就是這像「吃不了」的感覺,令我想起「聖誕大餐」來。

不知大家聖誕有何美食及活動,且祝各位───

聖誕快樂!出入平安!^_^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聖誕聯想

從前在重要節日前後,雜誌及漫畫的封面,設計時常會加入相關元素;現在網友在貼出節日賀文時,很多時也會把那些封面作為插圖點綴。

我逢聖誕節時便會想起的,是一個「小圓圓」的故事。

故事劇透如下:聖誕節小胖為買玩具,離群獨自行動,但在狼吞虎嚥聖誕大餐後,才發現錢包被扒走,幸好巧遇黃聰獲救。


也許是因為兒童漫畫中鮮有真正壞人,所以對那扒手印象深刻,也許是小胖大吃時的畫面令人感覺那大餐美味,所以難忘,也許是故事結局時小胖叫黃聰替他守秘,而沒站在道德高地上勸勉小朋友要做人坦白,所以看得舒服,總之,數十年來都忘不了這兩版故事。


這故事刊載於 1977 年出版的第 599 期「兒童樂園」內。現在在電子版上翻揭該期內容,有多個欄目的多個畫面,都是我腦海中「兒童樂園」回憶的部份,但偏偏它的封面我感覺卻完全陌生,同樣,不知是什麼原因。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遙遠的回信


詐騙電郵───或公道點說,疑是用作詐騙的電郵───手法層出不窮,當知道大家對陌生人的郵件會倍加提防時,便侵入大家朋友的戶口,冒名發信;而當大家連朋友的信件都不敢輕信時,便利用大家本身的名義來發信。

近日收到大批「遭打回頭的信件」。初時不為意,開啟了一個來看,從當中資訊所得,是我之前發出的一個電郵未能成功的系統通知;一切都正常,除了我發出那個電郵已是差不多一年前的事了。

任何正常的電腦系統,都不會替我嘗試重發又重發,一年之後才告知我失敗的,所以我沒有按動當中的任何附件或連結,直接便刪除掉。不料它像白頭髮,剛掉一封,又來數十封。但既然系統都替我擋了它們到「雜件箱」去,不廢我勞心,也不再理會它們了。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無聊追蹤記


作了一些無聊的行為,現在還無聊地要把它記錄下來;若大家決定投資時間看完這篇網誌,可能更加添整件事的無聊程度,所以大家宜先冷靜下來,想想是否應繼續讀下去。

事情源於在 Facebook 的書籍二手買賣專頁上,看到有本叫「肺癆治愈經驗談」的書在放售,介紹寫著「香港元朗民生書局出版,1944」、「日佔時期出版」等字,當中是那「元朗」二字吸引住我的眼球,因為我是元朗土生土長的原居民,而在我成長之時,都沒印象區內有家「民生書局」。

於是又在互聯網上查看資料,在鄧達智其中的一本作品中,寫到「元朗商會」在 1938 年正式成立時,主要由地方鄉紳 10 多家、商戶多家組成,當時商戶中,便包括有「民生書局」;而在「百度百科」中,「何耀棣」條下的資料,指資深律師何先生的父親原是私塾的老師,後來轉行經商,在元朗開設「民生書局」,經營教科書及文具零售生意,後來在港島中環開設總店等等。

看來兩處所寫的「民生書局」應是同一商號。卻不知該店在元朗哪個位置?

又再根據何先生的名字搜尋,看到在「天主教南華中學」網站上一篇題目「名人尋恩師」的文章。何先生想找尋一位只知其姓不知其名的啟蒙老師。那是何時發表的文章?最後何先生成功尋到許女士沒有?

再無聊的話,事情可以一直搜尋下去。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求救鐘聲

也不是說這是誇張得難以令人相信的數字,但個人感覺,實在是相當突兀。真要「持續按掣約 2 至 3 分鐘」那麼久?

是因為設計上怕經常有人誤按,所以要把啟動生效時間設得長一點?還是因為工作人員經常不在崗位,未必可及時聽到警鐘的聲音?


會否有機會升降機故障時,被困在內,然後多個小時都不被發覺?這告示,真是叫人疑惑和不安。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九龍塘


因工作需要,再到九龍塘。

就讀的大學就在九龍塘,但當年鮮有在區內活動,反而其後上晚間課程,在該區留連的時間更長,對往來九龍塘和其它地方的公車路線更熟悉。

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九龍塘」三字主要令人聯想到時鐘公寓內的男女情事,在大型購物商場開張後,漸漸至今,已經完全「洗底」,不少年輕的一代,根本沒聽聞過昔日的那種風流賬。

以前有部電影,據說講的就是九龍塘作背景的故事,那時該段地下鐵路共有 15 個站,不論從哪個方向數起,九龍塘都是「第八站」,故名。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龍珠」手寫中譯本


有朋友在 Facebook 群組上分享了它處張貼的一張圖片,顯示的應該是日本漫畫「龍珠」的手寫中譯本。

何謂「手寫中譯本」?我沒幫趁過,但也躬逢其盛。

在正式取得版權持有人授權的翻譯本之外,另會有盜版的非法行為,這由來已久,絕不是新聞;在植字流行之前,盜版的漫畫書同樣印製成冊,而書上的中文字,全是手寫上去的。「手寫中譯本」是否指這種老古董?非也。

「手寫中譯本」我只知在「龍珠」時期出現過。───也許在其它書上也有人嚐試過,但因沒有「龍珠」般強大的讀者群支撐而成不了事。

當時「龍珠」勾起狂熱,要本地讀者等候多個月,在日本單行本出版後,再經翻譯、審批、出版,然後才能讀到故事,可能需要半年至大半年的時間,他們怎能按捺得住?於是有聰明者把在日本綜合漫畫上的連載即時傳到香港,找人翻譯後連植字的時間也不浪費,就把中譯文字寫到稿件上塗走原文之處,連隨便作影印、釘裝,連像樣一點的同人誌也及不上,就那麼在漫畫書屋出售。

像這樣原始到不得了的「漫畫書」也有顧客,在現今市道,讀者看到出版了的書並不急於購買,買了的並不急於翻閱,那種狂熱程度,相隔何止千百倍?但是當年之盛,莫說在香港,在日本這漫畫王國中,也已不再。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比較價格


市面上出現愈來愈多替人比較價格的網站。

在云云眾多商品之中,酒店房間、航班機票都是比較特別的,客人普遍都知道在相同時間享用相同設施的其他客人,很可能是和自己付出不同價錢的,但仍然安之如素。

固然,客人知道大家可能是循不同媒介提供的不同計劃,在不同時間作決定付款,再加上各自有不同的權利和限制,知道不能 Apple-to-Apple 直接相比,所以才較寬心,但,在其它商品市場,情況何嘗不是如此?小至一枝原子筆,大至一顆鑽石,不論購買的配套服務如何不同,只要大家知道自己買得比別人貴,便會叫笨。

向來欽佩那些能促成兩位業主交換房產物業的行家,因為在市場交易資訊透明度頗高的情況下,他們不單要令到雙方都不覺自己蝕了底,甚至各自都覺得自己佔了便宜,才會成事的,其難可知。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文字辱?

邱福龍的「山海逆戰」第 3 期出版了。書中的文字處理,仍是讀者注視的一環;我個人覺得今期書在這方面,比起之前兩期好了不少,加上故事中開始出現不那麼大路的情節,算是慢慢站穩了陣腳。

對「山海逆戰」這期書的文字處理,有人拿來開玩笑,有人批評時語帶揶揄,還有人極之反感,認為邱福龍在書中多放文字即是把讀者當成要畫公仔畫出腸事事講到明的白痴,憤而表示將會停買云云,反應大得叫人驚訝。不知若作者即時把書中所有對白、旁白都不放,又會否有人表示作者是當讀者連字也不識讀而表示憤怒?


首先,我們要確認作者聽到讀者的聲音,這一點,由於邱福龍已經直接在網上一些留言下作答,已經不必懷疑。然後,作者聽到了的意見,經過個人思考後,可以決定採納或不採納,而當作者知道市場上有那些意見,而決定走另一方向時,應有他的理由,而且亦可以相信,他走上選擇的道路時,是知道自己有可能得到什麼和失去什麼,而且甘願接受的。

在決定採納讀者的意見時,願意去改變,但又是否有能力去改變呢?我們相信邱福龍是有誠意要把作品做好的,而他所做的,便是他認為最好的做法;開始時沒有走讀者所建議的路線,即是說他根本不認為那有問題,那麼在沒有外人幫助下,一個人又怎能找得出他不認為有問題的有問題地方以求改善呢?這在邏輯上根本講不通。再者,他的能力上是否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若作者不是「不為」,而是「不能」時,讀者便只有接受或放棄兩條路了。

我們經歷漸長,會遇上許多的人,各有優劣;就因為我們長了見識,在認識了 100 個人後,知道原來世上有那麼 100 種優點,然後問第 101 人,為何他沒有第 1 人的優點、為何沒有第 2 人的優點、為何沒有第 3 人的優點…………  而不去想想其實世上有沒有人能兼有所有 101  種優點於一身時,根本就是跟自己為難。

「曾經滄海難為水」,一滴水,能滿足於自己的定位便夠了,面對著認為它不能和滄海比較而放棄它者,也只能嘆一句無奈。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女皇蜂」,在家中

古龍有一個「陸小鳳系列」的故事,據說當年連載時中途輟寫,多年後才交由薛興國續完,那便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鳳舞九天」了。

當年未完成的故事,也出過單行本,兩冊分別命名為「隱形的人」及「女王蜂」。「女王蜂」十分鮮見,偶然在二手市場中出現,都競得好價,事緣薛興國續寫之時,並不是由古龍停筆之處續下去,而是刪走了最後一大段文字,然後才續,而那些被刪走的文字,原載極難找回,便只有在「女王蜂」單行本上尋找了。

───上述這些情況,我都是在相當近期才知道的。

又說我的家中還收藏著十分小量的漫畫日報,多少年來,純粹收著,並沒怎麼拿出來看過。早兩天,無意中打開一份「金報」,「陸小鳳」和「女皇蜂」等字赫然在目!

我知道上官玉郎畫過不少從武俠小說改編而成的漫畫,也知道他出版過好一些古龍的武俠故事漫畫,但這套「女皇蜂」,我聞所未聞。

那是多久之前的連載?1979 年 2 月 10 日,星期六,農曆正月十四,至今,竟是接近 38 年了!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一對孩子。一對鞋子

埃及的一條短片。不必懂得埃及話,也會看得懂的短片。

一同欣賞及反思。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我的師父───古龍大俠」

古龍徒弟丁情 ( 原名蔣慶隆 ) 所寫的回憶錄,「豐林文化」出版,定價 HK$ 78;封面由「清兒」李志清繪畫,主角二人化身為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饒有趣味。

我喜愛閱讀他們作品的兩位作家,倪匡先生依然健在,而且常和傳媒朋友聊天,在他重新定居香港後,市面上又了幾本書刊,介紹他的生平,所以對於他的往事,頗能掌握大概;至於古龍的生平,則相當模糊。

關於古龍的一些重大經歷,在「維基百科」也可獲知一二,但亦僅此而已;他的性格如何,我們可以從別人寫他的文章中,以及他自己所寫的文章中,有個概念,但別人說他的「豪情」如何如何,始終也只是個抽象的形容。這次由丁情寫古龍,他的身分,既是徒弟又是好友,而且又和古龍同住過一段時間,由他以第一身講述和古龍的交往,一來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古龍經歷的那些大事,到底是如何源起的,二來看到他筆下古龍的行為和說話,便可讓我們腦海中的古龍形象更加立體了,實在是不作他人選。


書中寫了古龍的感情生活、他的影視生涯及寫作歷史。最令我驚喜的是內容中稍稍透露了古龍創作的方式和竅門!這個題材,在華人藝文界中述及的已是鮮見,還是出自古龍的分享,怎不叫人興奮?

錦上添花的還有多個關於古龍和丁情的創作年表,由資深古龍迷許德成先生所整理,記錄了古龍作品的創作日期和連載時間,以及丁情代古龍筆的情況等,極其詳盡,釋除了許多古龍迷多年來的疑惑,彌足珍貴。我個人以為,單把這些年表抽出來放售,我也願意付錢買一份。

據主編施仁毅兄 Facebook 上資訊,「大眾書局」應已有售,「商務印書館」約 12 月 21 日到貨,有興趣的朋友可注意。


2016-1214後記:剛收到消息,因印刷問題,這本書的發行可能略受阻延,請大家繼續垂注。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焗豬扒飯


兩家名字同是以「大」字開首的連鎖快餐店都有焗豬扒飯;質素有所優劣,但大致上都不錯。

有朋友和我同様是兩家快餐店焗豬扒飯的捧場客,大家一起看著它們「縮水」。

盛載器倒是一直以來都差不多大小的,但開始時,豬扒是一整塊蓋在上面,完全看不見下面米飯的;當價錢漸高,豬扒的面積也漸小,下面的飯已露出來,唯有靠澆在面上的茄汁遮掩。到了這天,連茄汁也少了,也不必把豬扒撥開,上桌時直接已經看見底下的飯。

真是搵食艱難。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山海逆戰」的文字處理

邱福龍的「山海逆戰」第二期出版了,專欄中說看到了讀者對於創刊號的意見,會改善「旁白過多」的問題。由於不知道「未改善」前是什麼情況,所以也無從得知是否真已「改善」,但可見第二期書中,這方面問題依然存在。

旁白和對白中,有些是不需要的,畫面上已交代了,便可刪走;有些補充性的文字,可有可無的,我認為可以保留,不過在處理時要小心一點。

從前學習基礎的廣告學,導師教授把一個廣告中的每一因素都考量一下,若是抽走了都沒問題的───即是可有可無的───都應刪除,但漫畫創作和小說創作一樣,如倪匡先生所講應包括一些「廢話」,可有有無的文字,只要處理得好,不會產生負面效果,都可以留著,否則,故事太功利、太計算,四平八穩,便沉悶了。


故事創作者,要有「錦衣夜行」的耐性,一些設定雖然自己心中歡喜,不必每每都明刀明槍告訴讀者,當讀者自行發現了這些「隱藏」的巧妙時,會更興奮。這方面鄭健和的耐性最佳,人物發展和伏線藏解節奏不疾不徐,當劇情去到某個位置時,他才在專欄中稍稍透露,其實數十期之前的某幅版頭插畫,早已流露玄機,讀者找回舊書一看,才知果然,不禁叫絕。

除了文字的取捨抉擇,決定要取用的文字不變,處理手法不同,也有影響。「山海逆戰」中在一些連環動作畫面上,逐格加上相關的形容,這對閱讀節奏影響甚大,如果把幾段文字合起來放在動作完結後,應會好一點。情況就像看電影時有人在旁給意見;每看完一段後便講些心得,也還可以容忍,與畫面同步不斷地聽到:「看!他手上拿著手槍!」「他現在靜靜地走進房間去,就是想暗殺主角───他舉起槍了!」會叫人發瘋。

「山海逆戰」未來故事發展的吸引力,我覺得是視乎「怪物」真正參與情節推進的程度,若只是用作解釋每個角色的不同異能之來由,便太浪費了,也不必。幾多故事只要一開始時寫件突發意外,然後說就在那場意外後,一些地球人便無端得到了超能力,故事便可講下去了,不必一定依賴什麼怪獸異型的血肉,給與任何理由。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點到點

公司新位罝,更近旺角,但距離地下鐵路站變遠,在旺角站和油麻地站之間。

在元朗新啟用西鐵服務時使用,從元朗到市區,粗略計算了一下,純車程可節省約 20 分鐘,但在站內步行的時間多了,省回的時間中,有一半要回吐。───在不同的交通工具間作挑選,這情況常是個考慮因素。

香港的鐵路網絡接駁算頗全面,所以是市民日常交通的一大支柱,不過出發點和目的地是否接近車站呢?從出發點和目的地往來車站之間的距離、在車站內走到不同位置的距離、在站內前往不同樓層的距離、等待列車到達的時間,等等等等,加起上有時並不等閒,所以地面交通工具仍有很多捧場客。


愈來愈發現很多時巴士、小巴的上落客位置,是更接近出發點和目的地的,即是若懂得挑選,選對了線路,甚至有「點到點」之效,可以快捷許多。

但「懂得」和「選對」已經是兩個不簡單的要求。不同的公車線路,就算起點和終點一樣的,中途經過地方和所需時間也可以大不同,這方面要運用得純熟,可以得心應手配搭地下鐵和巴士、小巴使用,已是種藝術了。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斷───句

大型地產代理公司門外,貼上了一堆字。

最初看到首三個字,不明所已;隨即想到可能是要連著之後一行字來讀的,但七個字一起看,還是不大明白意思;幸好另外一組七個字讀起來,較易理解,於是把全數十四個字連著讀,才總算搞清楚撰文者要表達什麼。


上下兩句,各七個字,有些地方有硬拼湊之嫌,再加上把其中一句在詞彙中間劈開,便有些叫人摸不著頭腦了。而且個別文字,又使用了另一種字體,一度,我還想過設計者是想以完全不相關的單字,砌成純粹的裝飾哩。

宣傳推廣,設計者所想和執行者的處理,時有差距。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自我攻擊

巴士公司推出廣告,宣傳新版的手機應用程式。要乘客以新代舊,廣告中強調新版的優點時,免不了要攻擊舊版的不足。

這種「攻擊舊版」的行為,要在很有信心不會走回頭路時才可使用,否則便等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或說:大公司推出的新制度,不會走回頭路的吧?

還記得若干年前,「匯豐銀行」推出過新制,讓本來需要在大堂排隊輪候櫃枱服務的顧客,可以按掣拿籌,假如見籌號應要較長時間才輪到時,可以先往辦理其它事情,稍後才回去聽號。最後,該系統推出了相當短的時間之後,便取消了,一切安排回歸原始。

「匯豐」那輪籌系統實際上是基於什麼原因被取消,我不知道,不過有過一次經驗,個人感覺是它並不便利。那次我在拿到籌後,見還有 200 多個號碼才輪到我,便離開銀行,在附近買了些東西再回去,不到 15 分鐘的時間內,我的籌號不單已到,而且還過了不少,因而要重新取號再排。

中間那些號碼,辦理得如此快速順暢?我覺得,更大機會是拿到籌的顧客很多都放棄了,系統一直呼喚沒人回應便跳過那號碼,跳啊跳的,10 多分鐘便已跳了近 300 個號碼。

不能百分百肯定舊制永無翻生之日,批評說話便不應說得太盡,怕日後解釋不到,難以下台。───忽然想到,除了「舊制」,對「舊人」也應作如是處理吧?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尋「一例一休」的基本資料

香港打工人士的假期,俗語所講有分「放勞工假」和「放銀行假」兩種制度,我 一直都只是約略明白,不甚明瞭其間的差別。台灣近月出現有關「一例一休」的爭議,我更是聽得頭大。

見過不少例子,一宗新聞經長時間報導,後期的漸漸便不大重述基本的資料,所以當我是在「中途插入」時,便不明所以;更何況這次事件發生在台灣,我對當地的勞工情況根本陌生。


以彌補傳統大眾傳媒在這方面的不足,近年流行所謂「懶人包」的做法,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系統地整理出一份簡介;這種簡介,有時看「維基百科」可以替代,而當「維基百科」也未有相關的詳細資料時,有人便會自行製作並在網上流傳。

這種「懶人包」的優點是幫助起碼掌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缺點是製作者在整理的過程中,容易利用材料的篩選刪減,引導讀者到他想達到的結論。

關於「一例一休」,有好些「懶人包」我看了仍覺糊塗;有一篇在「報導者」上的文章,雖然粗略地看了看還是不能清晰了解整件事,我覺得在講述基礎資料上,已算是頗全面了,有興趣的 Blog 友可以一讀。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labor-day-off-dispute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攻之以強


Facebook 常主動替用戶製作一些回顧式特輯及戶口統計分析。我沒多大採用,但認識者當中,收到了有關資料後順手分享出去的例子,卻為數不少。

暫時所見,Facebook 的直接挑戰者不多;而無論何時何地有何對手出現,不斷向用戶強調他們已經在 Facebook 這平台上累積了多少歷史痕跡,都是令對手不能抹煞也不能即時抄襲的大賣點。

以己之長為武器,是 Facebook 管理團隊及推廣團隊高明之處。

我們這些年紀大了的人,又再想當年:那時候 Yahoo 決定把大受歡迎的 Yahoo Blog 中本來是市場獨有的功能取消,代之以看來更有系統、更整齊美觀,卻更和對手類同的功能,最後,Yahoo Blog 完全消失了。比較兩家公司高層決策的英明程度,高下立見。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雪之憶

身在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的一位友人,分享了當地今年首場雪的相片,蒙其應允,借相片來一用,借題發揮,寫些東西。


在香港土生土長,又鮮外出,人更土,所以這生至此看過的雪景並不算多。當中有幾次經驗,可堪一寫。

我看到的首趟雪,用不得一個「場」字作單位。當時身在比利時,記得那幾天溫度甚低,間中在地上有少許積水,看上去晶瑩剔透,倒映物事,但踏上去時,「咔」的一聲輕響,鏡面破裂,原來早已凍成了薄冰;一天走著走著,忽覺有些細小點狀物沾到皮膚上,抬起手掌來,又有一點跌到掌上,然後便是傳來很微小的冷凍感覺。之後突然頓悟:這是在下雪了!

那次雪沒有下得更大,但還算是首次經驗,之後還把事情寫在信中,跟朋友分享。

有一次,還是在比利時,身在室內開會,隔著大玻璃窗看出去,本來晴朗的天空,遠處先是出現了一個灰點,然後灰色漸近漸大,先而下雨,再而下雪,然後風收雪停,漸漸又變回晴空萬里,居然在十多分鐘時間內,像歷盡了春、夏、秋、冬四季,蔚為奇觀。

那年我在歐洲度過的聖誕假期,隨朋友到他德國家中,接近邊境時,道旁的白色已經慢慢地、漸漸地增多,終至一個地方,可算是遍地積雪了;朋友知道我這等土包子故鄉沒雪,便停下車子來,讓我親手接觸。後來到了德國,朋友帶我遊覽時,又上一個山頭看雪,在及膝的積雪中行走,才知道:這不就是從前非無霜雪櫃的冰格中,周圍累積下來的那些微小夥粒大量結集的情況嘛,同樣是那麼輕、軟、鬆。

那次德國之旅的壓軸,是除夕夜在法蘭克福的一個派對。之後我隻身乘搭跨境火車回比利時家中,倒頭大睡,期間感到有點瑟縮,到第二天起來,推開兩扇窗,看到外面的所有景物,都披上一層銀,才知原來睡覺之時,下了一場雪。那就是是上面相片中所見那種的的景致了,除了漂亮,積雪還像把周遭的聲音也凍結了,周圍變得相當寧靜,人們活動的聲音傳來,有些微空靈的感覺,令人如在夢幻之中。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山海逆戰」創刊號短評


邱福龍的新作「山海逆戰」創刊號出版後的一兩天,幾乎相識的朋友中有看香港漫畫的都在 Facebook 上談及,聲勢利害。

這書的最大優點及最大缺點,似乎大家的看法頗為相近。我也認為這期書中,很多旁白、文字都是可以刪減的。───甚至一些畫面,也可以減省、重新調度。

簡而言之,在「功夫」一書中出現過的說故事節奏毛病,在這期書中又明顯地出現了。

大家意見清晰而簡明,相信邱福龍也已聽到,那麼較為詳細的意見,我想在過多兩三期書後,看看情況有否改善,再提出評論,會好一點。

據說這書的內容同步地在國內的網站上已可免費看到。這事我也想不通原因。鄭健和的書放到網站上,也有數十期書的差別;把書同步提供且免費可看,真的不怕會對實體書銷量做成傷害麼?難明,真的難明。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熱心過頭的系統

Facebook 已經是友儕間一種十分普遍的工具。到了一個地方,進行「打卡」的動作,廣告天下自己在什麼位置,並不是新聞;更常見的是商店、食肆利用這功能作宣傳推廣,當大家身在他們店中,再進行「打卡」的動作,讓他們的店名在朋友眼前曝一曝光,便可得到若干優惠。

除了用家自覺地「打卡」,系統也很積極地不時提醒及鼓勵大家做這動作,例如當大家在某地方拍了張相片,可能便會收到系統提示按鍵,讓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把有關相片「分享」出去。


要做到上述效果,當然系統會一直監察著大家的所在位置。近日,我便收到一個提示,說我似乎身在機場,再問我是否想告訴別人我的所在。但我當時是身在荃灣啊!距離機場太遠一點了吧?Facebook 系統真是熱心過頭了。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印刷物」展覽會


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不同的宣傳品,可算是一個低成本但最能發揮出宣傳作用的媒體。透過印刷,實體的宣傳品比網上的更有質感;但要在資訊氾濫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從設計的表現手法、選擇合適的紙張和精緻的印刷效果都極為重要。

「印刷物」會展示 Fundamental 這幾年在日本、香港和韓國蒐集的宣傳品。有別於一般展覽,大家可以到場把展出的宣傳品帶走、收藏,一同分享實體印刷之美!

鑒於大部份的展示品只有一張,每人限取一張,所以第一天的展出會是最完整的。



活 動 詳 情

時間  : 2016 年 12 月 16─18 日
開放時間: 12:00-20:00
場地提供: Good Morning Design
地點  : 觀塘敬業街 65 ─ 67號敬運工業大廈十一樓A室
費用  : 全免


〈資料只供參考,一切以主辦單位最後公布為準〉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腸粉懷舊

腸粉,就是豬腸粉的簡稱。看過有外地的旅遊節目,主持人見「豬腸粉」之名以為是什麼新穎食品,後來才知道和平時慣叫「腸粉」的食品無異,真是有趣。

女友提及過在荃灣地鐵站附近的一家腸粉甚佳,近日終於有機會順道嚐試了。原來就在「富華中心」一樓平台的位置。那個位置以前常經過,該處的一家齋舖也印象深刻,不過不肯定是否就是現在的同一家;舊時也沒印象那齋舖有知此售賣腸粉的。


買了最小份量的 4 條,售 HK$ 9;若要個發泡膠的小碗,便加收 HK$ 1,我懷舊到底,即場拿著碟子來吃,便省回一點兒。

醬料是放在一旁由顧客自行加添的,我什麼都加一點,除了所謂麻醬。───我小時候所吃的並無麻醬,既然一心懷舊,便跟從舊日的醬料配搭。

吃過之後,果然是古早滋味,夠米香且夠滑,而且軟透而不爛,腸粉與腸粉之間沒有互相糾纏不清,連墊紙都沒有黏住,吃得痛快。


這家腸粉,我甚滿意,不過人人口味不同,其他人未必喜歡。我見網上有食評,主要因這家腸粉熱度不足,被給以「難吃」的評語,便可見大家期望的可以有多大不同了。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循環刊物


以前有份「循環日報」,現在應沒出版了吧?它名雖「循環」,內容卻不循環。

數年前協助出版一本「港漫回憶錄」時,聽上官小寶先生講述往事,曾自資出版一份「小飛俠漫畫」日報,約半年後停止製作,但又開始把內容從頭到尾再出版一次,又半年之後報紙才正式終結,足足賺了一年的錢;當時聽到,驚嘆此舉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近日看到在 Facebook 一個懷舊群組中有人分享的相片,才記起這做法不止「後有來者」,而且也是在香港。那時候「天龍」所出版的日本漫畫「城市獵人」中譯本,在 120 期全書大結局後,繼續出版,用的就是這「循環」的方法,「第 121 期就是第 1 期」!

若美化解釋說方便想補購早期集數的讀者,則直接把舊期數再版便是,又何需改動期數編號?大概當中未必無偷機取巧的成份也。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不老紅顏在書店


路過旺角通菜街的「陳湘記書店」,買了些東西,順便經店內窄窄的通道繞了個圈,再買了本舊書。───說是「舊書」,只是指出版已經有一段時間,其實那是新淨的;原價 HK$ 35,八折後 HK$ 28。

店內的書架底層,有一些擺放經年的存書,封面還清楚,書脊其實已有少許褪色了。看到這種放書位置的這種書本,勾起了不少遙遠而美好的回憶。


從前各區的書店都不少,店內的書架上陳列的書本也都不少,而往往最邊僻角落的書架,或每一書架的最低位置,都會放了些積存已久而還未售出的書本。在這等位置放著的書,有些已不知沉睡了多少時候───及不知還要沉睡多少時候,連店員都可能把它們遺忘了;在這些書中搜索,會有種「尋寶」的感覺。

───而且還的確不時會發現到「珍品」的。

現在書店少了,固然不必論,書架上也不會再有這種陳年舊書放著。

新書排山倒海出現,陸續露臉,一段短時間售不出,已經打道回府返出版社去了,哪還有在書店內勾留老去的機會?現在書店中所見,所有書都是新簇簇的。

又是那句:俱往矣。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地鐵交收

我加入網上拍賣的日子不算早,不過早期「行業」的生態環境變化不大,所以也算看著主要變遷的出現。

商業活動也好,個人社交活動也好,約在地下鐵路站內交收物品,交通方便,又不易去錯,所以是首選。那時,通常約人時,說「在 XX 地鐵站恒生銀行等」便可,不過這說法在旺角站便不大可行,因為站內有兩處「恒生銀行」,一處有櫃檯,一處只是提款機,若只說「恒生銀行」,便有機會引起誤會;而且有櫃檯的「恒生銀行」有三個外立面,大家等候時又難以說定在哪一方,其時沒有手提電話可便利溝通,要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碰面,有時便要逐個詢問看似有可能者,費時失事。

後來我們一批人,發現到現時已搬遷了的「DHL」店子附近,是個不錯的地標,便試改地點;之後見效果不錯,繼續下去,而且其它的「追隨者」,也漸漸多起來。


現在「DHL」已不在,但大約相同的位置,仍是「交收旺地」。我之前也聽過鐵路公司有感這情況對環境造成滋擾,作出管制,不過問過一些朋友,又說並不感到有這回事。

近日,同樣的消息又再傳出,而且看到不同的鐡路站內,都張貼了通知,看來果然是要大力整頓有關情況了。

那是鐵路公司的私有地方,他們自然有權管制,網上有朋友對此冷嘲熱諷,又把交收小朋友啊什麼的扯出來說,實在不必又無益,不如想想具體應對方法更好。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瓜分方法


香港「六合彩」開出 6 個正式號碼都是在首 10 個號碼之內的細數字,而據說 1 至 6 的幾個最小的號碼有大批長期捧場客,導至有 23.5 注中了頭獎,每注獲派獎金 280 多萬;與曾經一注獨中上億元的頭獎得獎者比較,有數十倍的差別,城中議論紛紛。

所以很多時人們的感受源於「比較」。若沒有跟其它期數結果、其他得獎者獲派的金額比較,投注 10 元而有近 300 萬的獎金,絕對是件喜出望出的事;今次的頭獎得獎者中,有感到失望的,也不令人意外。

曾有朋友問我關於「半注」的意思,我回答後又補充了一些個人想法:「如果有一半金額進袋已感滿足,以同樣資金,每注買 5 元,把中獎機會提高一倍,應是最合理的策略,但事實是萬一中了頭獎,人們只會埋怨那麼難得中齊所有號碼,卻因省卻 5 塊錢而失去鉅額獎金的一半,而感後悔,耿耿於懷,但就不如照買每注 10 元好了。」從這次「六合彩」事件後看到網上的議論,似乎果然如此。

試過不止一次,在聯歡晚會的抽獎環節,主持人問一筆可觀金額,應由一人獨取,或是分作多少次派出,現場反應通常是熱熾叫嚷一次過送出,我在心裡默默地期望多幾次機會有望中獎的聲音,全無作用。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路徑


年輕人參選議員,當選而不能就任,事件發大,連一些本來的支持者也對當事人不表贊同,這些都是當事人始料不及的。

想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可走的路徑主要有二:加入系統,挑戰現有制度,力圖修改,以達到目的;或在系統之外,推翻現有制度,重建新制,以達到目的。

問題在於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了前面的方法,但又把「挑戰」行動的啟動盡量推前,過程中,是一次又一次在灰色地帶中以實際行動測試對方底線,這次事件,只是這接續行動的一部分,終於試出了一條「底線」來。

較早期,「長毛」梁國雄是把擬做的行動先行提出,詢問法律上的合法性,可以說是把這提問作為表態;之後的人,根本連問都不先問了,實際行動,做了再算。這次也是實際行動,只不過前人過到關,自己過不到關,反而令到對手有了提防及防禦,叫同道人之後的行動愈加困難,如此而已。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記者拉雜談

討論記者的水準,而以「狗仔隊」的行事方式為主旨,已經不再新鮮。這是個環球性的問題,大概永遠都沒有法子根除了。

我們能夠近距離一點來看的,只有本地記者,關於外地記者的資訊,隔了一個距離來作評論,未必公正。例如台灣的記者,我們這裡看到的,都經過剪輯,最多只能聽到被訪者的回答,聽不到記者所問的問題,便難以判定到底發問的水平如何,不過常在娛樂新聞的片段中,看到被訪者周遭都是咪高峰,每個咪高峰又有著大若人臉的商標牌,圍著當事人,看得人花多眼亂,不禁在想:現在是你們替藝人宣傳,還是藝人在替你們宣亂?


近日多位出位的年輕人,走出香港,分別接受別國的訪問,說的是匪夷所思的見解,連採訪者都可能料不到會聽到那樣水平的說話。一開始時,傳媒可能是出於好奇,也或許的確打算認真討論有關的題目,但當聽到有關人等接受別家同行訪問時,所給出的回答後,應已知道他們能否提供有足夠水平的回答和資訊了,為何還要接著邀約採訪?是因為商業社會,競爭劇烈,所以對手有那麼好笑的節目,自己也定要拍一段?

有時傳媒的質素如何,不必看如何處理主題,單看如何挑選主題,也可窺得一二了。選擇了低級的題目,便怪不得別人的訕笑。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從點子到漫漫長路

正在看一本叫「給我看你的手帳吧!」的書。這書數年前出版過同名的,這一本是剛出的新版。

書內收錄了不同人士的不同手帳的不同用法;看到許多的例子,觸發到許多的聯想。


當年沒有手帳/筆記本/筆記簿這些堂皇的名字,但回想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我基本上一直在使用筆記本記事,其中好一些都還保留著,所以在挑選及使用筆記本的事情上,我也可以說到幾句,但資訊不會有很多,也從沒有系統地整理過,難以成章。

每個人生階段,用著不同類型的筆記本,記錄著不同性質的物事;每個階段,都有些忘不了的回憶,其中也有少許具趣味性者,值得記錄下來,但同樣資訊不會有很多,也從沒有系統地整理過,難以成章。

今早在巴士上看著那本書,想到以上的兩點,然後又想到:若把兩樣「難以成章」的物事結合起來,互作彌補,會否剛好可以勉強作為一本書的雛型呢?就像「離別鈎」那一柄殘缺的劍,加上殘缺不全的半本劍譜,恰好能發揮強大威力一樣。

於是一個點子出現了。

應該會動手啟動的,但一件事,從想到點子,到實際成事,中間的道路可以漫漫無期。今天且寫下來,先作記錄,以後如何,以後再算。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古怪「成報」

路過便利店,看到「成報」的頭版,把香港特區首長的連任與否,以核子彈爆發作喻,真是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

工作忙過,突然想起,便到網上去看資料,想知道現在誰是「成報」的老闆;利用「維基百科」協助,上面的資料已經相當簡明,但我也要搜尋了好一會兒,才弄清楚原來該報的現任老闆,是位姓谷的先生。至於他的背景如何,我便沒再去深究了。

看到「維基」上的資訊,有「政治立場」一行,形容是「親中共,反中聯辦,反梁振英」。這算是怎樣的立場?真是愈看愈叫人糊塗。


想數十年前,很多時需要到舅父在酒樓門前擺的報攤去頂替一陣,讓他去去洗手間等等小休一會;他把所售賣的報紙,按暢銷程度從右向左排列,所以我知道當時「成報」的銷量,是在三甲之內的。───至少在我舅父的攤檔上便如是。那時「東方日報」銷量最高,報紙疊起來高度可觀,不會一下子全放出來的,而是大部份先放在地上,陳列出來的報紙每售出了幾份,才在地上的高塔上拿幾份上來補充;「成報」的銷量遠不如「東方」,但也需要作出這樣的「分批擺放」安排。

那時看到的「成報」,作風跟現在的「成報」完全是兩個樣,正經得很,頗有報格。

聽聞「成報」的創辦人何文法先生賣盤出來,是不想拖累後人;卻不知他若眼見當年辛苦經營的報紙變質至此,會否感到後悔,覺得那時候不如把報章結束了更好?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找佚文

許多成名作家,在未成名之前都有過很多作品,有些早已獲得好評,有些水準不過爾爾,連作者自己都忘記了有它們的存在。

當作家成名後,粉絲常想找回那些青蔥年代的作品,往往極難。若是書本,可能連當時的出版社都消失了;就算出版社仍在,舊書早已絕版,市面上卻又未有足夠的人想購買,支持得到再版,粉絲只能在茫茫的二手市場中碰運氣。


若當年文章沒有結集成書,只在報章及雜誌上刊登過,若干年月之後再要去尋找,簡直是大海搜針般。

兩者比較,雜誌上的文章也還容易些重現,在報紙上的,每年三百多份報紙,乘以事隔至今的年數,再乘以一份報紙的張數,計算一下一個人的家中要把所有報紙都保存下來的話,要佔多少地方,要有多大財力。───而且那還只是以一份報紙計。市場上還有那許多其它的報紙哩。收集者不能把所有舊雜誌舊報紙都存起來,即是只能儲起個別的;而收集者儲起來的個別報章雜誌,要剛好就是閣下在找的那一版,而且還適逢對方肯賣,而且又適逢閣下買得起,各類因素加起來,便知要找回昔日特定報刊上的特定文章,實在極難。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依賴一樣虛無縹緲的東西,叫「緣份」。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小說與現實

新派一點的說法,應是「現實比小說更離奇」。

近年所見所聞許多事情,都令人想起這個說法。有些接近低能的大話,也有人說;一些聽到便知道不是真實的說話,也有人相信;看起來連最基本的邏輯都說不通的事情,也有人支持。種種例子,不同國家都有,陸續出現,叫人不明白到底現在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連有個寓言式的故事,說有人極度懶惰,家人遠行前把個大餅掛在他的胸前,他低頭咬到多少便吃多少,嘴巴及不上的地方,本來用手輕輕一撥已可吃到了,也不去撥,最後活活餓死,像這樣誇張的故事,再聽多一百遍都不會覺得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卻因在現實上得知有些例子,而覺得世事也說不定,有人真可能會這樣餓死的,可見世人的心理病態,可以到達多麼嚴重的地步。

而我們便要在這樣的世界中求生存。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巧奪天工的畫技

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相當流行。大家便常認為:要做到某種效果,便必要採用某種工具。

「最好」或者,「必要」則未必。

現在常可在網上看到有人分享短片,把整個繪畫過程記錄下來的。不是說這樣的短片不能造假,但工程浩大,應該不大化算,所以我傾向相信它們的真實性,因而當看到「簡單工具,專業水準」的繪畫短片,便知道世上的確有很多能人,用的是簡單到不簡單的工具,便達到大家認為十分專業的效果,叫人不敢相信,但又不能不信。

我看過印象最深刻者,其一是以「小畫家」軟件畫出逼真的「蒙娜麗莎」,其二是不同的鉛筆畫,從零開始,畫出如同相片一樣的作品,奇跡一樣。

不同的畫家,不同的畫法,相同的是過程中,看起來每一筆都是清晰的工筆,填色之時也是面積不算細小的色塊,但到最後筆畫與筆畫之間、色塊與色塊之間的接續卻是那麼流暢自然,絲毫看不到駁痕,實在是絕。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筆名


早幾天邊看「司明專欄選」邊寫網誌,提到之前沒聽過作者的名字;書的後部分原來有介紹,司明即是馮鳳三。對馮鳳三的名字也不算熟悉,但起碼曾聽說過。

不少知名作者,都有很多筆名,如倪匡高雄丘世文等。據了解,通常出現這情況,原因有三:其一是作者不便讓人知道那是自己所寫,故意匿藏;其二是用名字配合文章味道;其三是不讓人看到同一刊物上有太多相同作者的作品。

大學時期,有份校內刊物,內裡所謂學生投稿者,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是出自編輯女士的手,所刊的什麼類型作品都有,全部給以不同署名,以示熱鬧。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賣旗童


又是賣旗日,又見街頭上有家長帶著小童在賣旗。

整個活動,多是由成人主導,開始時決定參與,過程中決定行動位置,甚至募捐時尋找目標對象的,恐怕小朋友的角色都不重; 小朋友若會開口邀請購買,可能在成人眼中目標已達了。

許多家長,愛守在交通燈位,而又愛多人聚在一起,好像沒想過到「競爭對手」較少的地方,「生意」會更佳。

我從前是「少年警訊」之友時,多次幫過手賣旗,有一次報了名後,遇上天氣差,家住的村子前淹沒水深過腰,我不能外出而「甩底」,便再不好意思去參加「少警」的活動了。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Billy Bat大結局?

浦澤直樹的漫畫「Billy Bat」是真正大結局了吧?這次看來確是如此,雖然,之前已有過一兩次,單行本的結尾看來也像是故事已完結。

「Billy Bat」和「Monster」、「20 世紀少年」等一樣,不斷時空跳躍,大量角色產生,謎團隨解而又隨生,讀者一路上拿到一塊又一塊的拼圖,嘗試去重組真相,慢慢地依稀有些頭緒,但又不是全部面貌,唯有一直追看下去。這是浦澤直樹的拿手絕活。


通常推理故事都有個解謎的過程,小說也好,漫畫也好,戲劇也好,最後主角會把整個故事理順並解述一次,讓讀者容易領悟;浦澤直樹的故事卻沒有這一環。有些故事,像「20 世紀少年」,我總懷疑若嘗試理順,會發現有些地方根本並未解通的。

比較起來,「Billy Bat」算是解得簡單明瞭的了。

總結來說,這漫畫的趣味也夠,不過像是小品格局,我個人評價,只屬上中水準而已。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從「司明專欄選」談起

老友託買一本「天地圖書」在 2011 年出版的「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因知他挑書甚有水準,所以多買一本來看,居然頗有驚喜。

我比較後知後覺,原來這書當年出版時,沈西城先生已經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中介紹過;我在今天看回那些在 1950 至 1960 年代刊於報章上的專欄,是約一甲子之後的事了。


司明寫的文章,也不是什麼特別專題,從生活中所見所聞,想到什麼寫什麼,有時寫社會生態,有時寫政治事件,有時寫娛樂事業,信手拈來,寫的什麼都好看。但現在的報刊專欄,作者何嘗不是也都寫這些日常見聞?文筆卻好像總欠缺令人追捧的味道。這應該是由於作者本人的文字功力問題吧?

有一個時期,香港人普遍被認為是在政治上冷感的一群;近年來社會出現政治對立,又有人感覺不安。看司明所寫當年的社會,左派的和右派的壁壘分明,身在其中者,穿梭於兩界朋友之間,用詞行事都要十分小心,一樣物件可能需要兩種稱呼,同場招待兩派人士的聚會,哪些東西可拿出來哪些東西要避諱又要思量,甚至有人把「國慶日」定為 10 月 1 日和 10 月 10 日之間的「10 月 5 日」者,敏感至此,我們今日聽到都覺是奇聞。

以今天眼光讀舊日文章,甚有趣味,也許在司明之後,再找另一作者的稿來看看。誰可以是下一個目標呢?或者,十三妹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空谷聯想


循三號幹線往來元朗及市區間,在鄰近隧道口的位置,可以看到較接近原始地貌的山巒和山谷。每次經過看到,都會有一種空靈的感覺。

那些山巒看來並不很遠,但若真要步行前往,便知道「見山跑死馬」的俗語是什麼意思,有時工作上需要到偏僻的村落去看土地,沒有汽車可乘搭時,試過這樣的滋味;往往只走了三幾段彎路,已經花了近一個鐘頭的時間,而且心裡也知道,走進去時花多久,回程時又要花同樣的時間。

然後再看看山峰與山峰之間的低谷,想到住在不同山頭的人要會面時,需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做到。而這些便是沒有現代化工具之前,古代居民的生活環境了。

在如此居住環境下,要作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慢慢累積起來的經濟成果?成之不易,毀之卻不難。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留痕


近年機緣巧合,幫忙過的一些項目,都是與舊事記錄有關的。許多的往事,流傳著不同的版本,人云亦云,難分真假;有些當事人已經去世,自己不能澄清,有些當事人認為人家怎傳都沒所謂,而不去主動澄清,久而久之,很多事情變得以假為真了。

當然,現在藉文筆或說話以作澄清者,可能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通常年代久遠,事發時又未必能宏觀地看到事情的多方面,現在道出的版本,也是主觀的,可能有錯,但始終,也比由局外人所說可靠得多。

所以各式各樣的憶古記述,都應該加以支持。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小學生談「餃子」

讀書時做過不少閱讀報告。通常都做得很沒水準,固定地把功課分成三部分,第一節填塞些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等,已可佔了一定字數;第二部分會利用些文字把整本書是說什麼的概述一下,往往在書的背頁或編者話中可找到些能「借用」的材料;最後寫感想,若之前第二部分發揮得好,這部分只寫幾句空泛的已足夠字數了,萬一不夠,可說書中特別欣賞哪些佳句,作文抄公引述一番,佔佔字數。

不過通常都會起碼看看有關書本的。

一位老友傳來張相片,說是小學五年級生的貼堂作,名「餃子頌」。我孤陋寡聞,閱讀起來只覺得文筆甚好,想到有可能也「借用」了些別人的評論,沒想到問題原來是文章中提到了李碧華的「餃子」,說:「作者李碧華甚至為讚美餃子,還寫了一本書呢!」但「餃子」其實是篇恐怖小說!

由此可見那名學生連「餃子」的內頁也沒看過一眼,只是見到書名,便採用了;而改文的老師也不知情,讓學生順生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