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令翁」?

之前寫過關於一篇關於親戚稱謂的手機應用程式之網誌。我們應該如何稱呼某一親戚,若算是初階學問,那麼如何稱呼別人的該位親戚,也許便算是進階的內容吧?

別人的父母,加上敬詞,以「令尊/令尊翁」和「令堂/令壽堂」稱呼,由於常見常用,沒什麼困難,但對方的外父、外母,又應如何稱呼呢?「外父」又可叫「岳父」,又有「泰山」的叫法,難道稱呼為「令岳」或「令泰山」?



有這樣的提問,當然因為有需要使用了。後來我在網上查字典,看到「翁」字有個解釋,是「丈夫的父親或妻子的父親」,便同樣使用「令翁」一稱,發了個訊息給朋友。

事情本來算是解決了,但朋友可能怕我搞錯了,在回訊中特別講明「是岳丈大人」,我心想對方學問十分淵博,如此說明,會否即代表原來「令翁」這叫法並不適用於「妻子的父親」呢?頓時又懷疑起來了。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Gameone Annual Dinner 2016

再次獲邀出席了施仁毅兄公司「Gameone」的周年晚會。如常地,大會選擇了一個設計主題,然後所有布置、遊戲等等都圍繞主題作安排,這次的主題,是「大富翁」。

這種活動設計方式,有一定難度,難得多年所見,每次晚會都能找到新意,籌備單位的努力實在可記一功。

活動的流程,並不十分順暢,但大致良好;而熱熾的氣氛帶動下,瑕不掩瑜,過程中有任何小甩漏都變得不起眼了。

大凡人數眾多、地方空間較大的活動,要維持住現場氣氛,有很大挑戰,這晚大致上能令氣氛持續居高不下,殊非易事。回想晚會開始的時間,即使有所延遲,也不會遲了很多;而結果活動超時甚多,在亟待放工的食肆員工圍觀下,參加者的高漲情緒幾乎是維持到最後一秒鐘,真不簡單。

既然活動的甩漏都不是大問題,那還有什麼令人失望之處?當然是個人來說,沒有得到任何獎金/獎品了。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沒沒無聞 vs 短暫而燦爛


黃玉郎的經典漫畫「龍虎門」,以「新著」的方式,重新起步,多年來,除了早段時期,整體並不算成功。書是繼續出版著,但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和劇情都甚少。

有個角色白仇,本來壯烈犠牲了,後來作者又令他重生,之後斷了的雙臂換成了機械臂、失去記憶、成了大奸角的乾兒子等,愈來愈走樣,令到讀者叫苦連天,慨嘆不如當日由他壽終正寢更好。

一個角色,寧可長久存在而不能惹人注意,抑或壽命短一點但可以叫人永遠懷念?這個本來就不是容易做的抉擇,何況很大程度上,選擇權還不在創作人身上,而是在讀者或觀眾的身上。並不是創作人想造成什麼效果,便一定可以達到該效果的。

白仇這角色的轉變,是否真的絕對不能接受?我覺得未必。歸根結柢,最大原因,只是因為故事寫得不夠好看而已。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冷凍記者


天氣嚴寒,不少人欲上高山觀賞下雪/結霜「奇景」而被困。事件中警察及消防等紀律部隊備受讚揚,但不少人忽略了同樣辛苦的記者朋友。

有人批評紀律部隊人員做的只是份內工作,面對的任何挑戰,都是收取高薪的代價。即使如此理論說得通,恐怕以記者的薪酬便不能受到同樣的苛刻要求。

記者同時留守在嚴寒的環境中,也同樣要到處走動,而配套設備應不會及得上紀律部隊齊全,他們的辛苦程度,只會更高;沒有了他們的報導,我們身在家中,便不能知道山上的情況,但提及記者辛酸的人卻很少。

而且記者的車子要停在就近支援,唯有非法泊車,即使警方先作了警告,也無可奈可,要硬接告票哩。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舊充電器


天氣奇寒,趁在農曆年前已沒有多少個的星期日,繼續家中的執拾計劃,終於達到了目標的七八成,可以吁一口氣。

陸續發現家中有許多重複的物品,尤其是文具類,看起來怎樣也不會用得完似的;另一種是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配件。

手提電話、數碼相機、路由器等物件,常伴隨一些備用的配件和光碟等,通常情況是當儲存起來後,便一直沒有動用,甚至到有關物品因為什麼原因已經停用了,都沒記起要把不會再用到的東西清理一下,愈存愈多。

也有些情況是「有意識之下」出現的,例如手提電話壞了,換了新機後,舊機的充電器仍是完好的,雖不再適合其它用品使用,但因「棄之可惜」而「暫時」存放了下來,這種情況多次出現,舊的充電器又積了一堆。

現在知悉了問題的存在,但又未有任何行動去解決,原因還是那個──「棄之可惜」。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華靈山神州傳奇」


除了倪匡,當然還有其他作者撰寫科幻小說,而且有些還真寫得不錯。「香港周刊叢書」中有一本名為「華靈山神州傳奇之一」的「活佛」,1986 年出版,我的印象便頗深刻。

全書共收錄 7 個故事:「潮」、「活佛」、「超人」、「壁畫」、「復活」、「陸沉」、「迴音」,以第一身手法所寫,主角的名字就是華靈山,是位名攝映師,故事多由他的工作帶起,並與中國各地的名勝地點掛勾。

計 7 個故事共約 10 萬字左右,每個故事的篇幅並不算長,而在有限空間之中,能夠寫出現時的曲折,已經難得;而且各個故事的科幻點子,有些雖略嫌簡單,有些則略帶其他作家作品的影子,但亦不乏原創性,我覺得水平頗高。

這書是「之一」,有否「之二」、「之三」呢?我未見過。 而且作者華靈山其人是否哪位名家的筆名,也是不知。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香港周刊」

現在香港的八卦娛樂周刊甚多,約在 1980 年代,有一本名為「香港周刊」的,消失多時,但朋友之間仍不時說話間提到,因為當年該書的不少連載,後來都出版了單行本,現在仍在二手市場中流傳。

根據沈西城兄在報上專欄所講,「香港周刊」的老總李文庸 ( 筆名「慕容公子」 ) 本是「明報周刊」的專欄作家,後來離開「明周」另闖天下,曾先後主政過「香港周刊」及「城市周刊」兩本銷量甚佳的八卦雜誌,西城兄當年也是作者之一。


當年的「香港周刊」我即使看過,印象肯定不深;我個人對「香港周刊叢書」關注,是因為當中包括了很多本倪匡的散文和短篇小說集,成為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讀者要了解倪匡其人及其生平的唯一訊息來源。那些單行本隨著「香港周刊」的消逝,並不能像「衛斯理故事」、「原振俠故事」般再版不絕,所以大家只能依賴二手市場,直至近年不同出版社都推出關於倪老的書,把那些散文的內容以「金曲加精選」般方法重新包裝推出,那些內容才漸漸變得大家都耳熟能詳。

而且「香港周刊叢書」中,好看的並不止倪老的作品,其它的還有不少,可見那時我們歸類為八卦雜誌的「香港周刊」,即使不計前面娛樂部分,單只副刊環節,水準已經很高,全書內容十分充實吸引,所以當年才能成為西城兄口中「三大周刊」之一。

近日入手的一本書,是名為「小說月刊」的創刊號,書中內容雖涉及文壇名家,但寫手卻非文壇名家,而且文筆水準也不高;全書排版又不紮實,多處加插了自身廣告以充撐版面,才能勉強出到 48 版約 A4 大小的一期書,而在 1975 年的年月,該書開價 HK$ 2,並不便宜,我認為,是本「濫竽充數」混飯吃的書刊。雖然這期「小說月刊」的封面設計不俗,但整體質素,反而不及「香港周刊」這樣的一本八卦雜誌哩。

忽然懷念當年看有很多副刊專欄的雜誌之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