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缺頁書

隨身的書剛看完,隨手在書架中抽出來接續的,又是這套不知是第幾次閱讀的古龍作品「歡樂英雄」。雖然已看過多次,但這套書是看不厭的,不過這次閱讀之時,忘記了手上的這兩冊是缺頁書,所以當看到各人正要開始搜捕鳳棲梧,忽然,到了下一頁,那節故事已經結束了,登時愕然。


這套書的上集,欠了 30 來頁,不過我也沒有聯絡出版社要求更換,照常閱讀。──不錯,之前我遇上過有釘裝錯誤的書,真曾退回出版社去要求更換的,我記得那是倪匡的作品,出版社則記不清楚是「明窗」還是「利文」了。

那次換書,我並沒有直接聯絡出版社,而是託一家相熟的租書店代辦。我沒想過費用問題,談都沒談,最後成功換了一本正常的書,租書店店主向我收了少許行政費用,真教我上了一課。

也有一次失敗的要求換書經驗。那次想換的是漫畫,我不肯定是把釘裝錯誤的書都寄了出去,抑或只是寄了一封提出要求的信,無論如何,當年對我來說,那都是大事。為什麼呢?因為郵件是寄往台灣去的。

明白內情的朋友,知道當年那些類似「豪生」版本的中譯日本漫畫是怎樣一回事,便知道我當年的郵件,一定是不能寄到目的地的了。那個台灣的地址,可能連街名都是虛構的哩。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虛擬劇照

現在還需要演員真身上陣,才能拍攝到電影造型照?反正觀眾都已經區分不到了!

今時今日,只要製作人投放的金錢不是太少,或能力不是太差的話,觀眾看得出是由電腦製作的電影場面,應是刻意要讓觀眾看出來的吧?

劇照製作者,Per Haagensen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代倪匡筆者周顯也

談論倪匡時,他曾代金庸筆寫過一段「天龍八部」,也曾代過古龍等其他作者的筆寫過小說,這些事件,都常被提及,不再新鮮;相反,代倪匡筆者,大家知道的主要只是獲過他正式授權,曾直接以原振俠羅開等角色名稱作筆名,出版過一些小說的沈西城

倪老作品不像古龍的作品般,混雜那麼多的代筆者,通常都是由他獨自寫完,不過當中也有例外,當中包括兩本「少年衛斯理」,及一本叫「騙徒」的單完故事。


上述兩個故事,前者共兩冊,一般認為第一冊是倪老手筆,另一冊則是由他兒子倪震所寫;後者一般認為是由倪老開了個頭,再由其他人續完的。事實如何?即使是十分資深的倪匡鐵粉,可能也要到最近周顯在網上撰文記述往事,才知道原來兩個故事都是由他續完的。

──「少年衛斯理」第二冊「天外桃源」先由倪震續了一段,再由周顯續寫其餘;「騙徒」則是周顯直接接續倪老部分,再寫至故事完整結束。

大概不少倪粉也和我一樣,看了周顯的文章,立即會把幾本有關的書找出來,揣測到底倪老寫到哪裡為止吧?至於周顯當年代筆的詳情,有興趣者可在網上找兩篇原文閱讀,此處不贅。

發掘到類似的資訊,有助解開一直存在的謎團,不過這些趣聞,又是當事人不說出來,很可能便會永遠塵沒於歷史洪流當中的,我近年喜讀關於香港往事、行業源流的書,最大樂趣之一,便是遇到這種珍聞資訊了。


P.S.
至於周顯說「我是唯一用『倪匡』名字去冒寫的人」,恐怕未必。在 Yahoo Blog 時期的「龍之天地」,也有篇網誌談及在成人雜誌上的幾篇作品,算起來,跟周顯所續的兩本書,差不多是同期面世的哩。
http://yahoo-winglung.blogspot.hk/2010/02/blog-post.html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初會敖飛揚

敖飛揚,另有筆名張華,原名劉惠軍 (Danzo Lau),「香港小說網網站版主兼編輯,「飛揚出版社」社長兼編輯。

依稀記得在多年之前,曾與飛揚兄有過接觸,但詳情已記不清楚了,不過可能也只限於是電郵查問、簡單回覆之類的來往,因為當年「香港小說網」提供的徵文比賽消息和自資出版竅門,對我來說都很新鮮。

之後在 Yahoo Blog 的年代,我們在該平台中互有到訪及留言,則是大家的共同回憶。然後便是現在的 Facebook 階段了。

早前代友在網上拍賣場購了一套舊書,一開始時已覺賣家的 User Name 眼熟,協調交收時才知道原來就是飛揚兄。於是在鐵路站交收之時,便是我們二人首次相會。

 
今天寫作,可以算是「零成本」,要把作品公開供人閱讀,亦極容易,但投身寫作,要把期望壓至極低──其一,可能東西寫了貼了,但一個讀者也沒有;其二,不要預期這能成為可靠收入來源。飛揚兄在面對這兩難之下,多年來仍堅持寫作,已經利害,更令人佩服者,是他會投入更多時間、精神、金錢,自資把作品印成實體書。

──這種行為,單是聽起來,已經感覺如同「自殺」了,其人對於武俠小說寫作的熱情如何熾熱,可想而知。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舊聞當新知

看到電腦屏幕上的網上新聞,排第一條的說「天文台發雷暴警告,料兩小時內狂風雷暴」。見窗外陽光普照,但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可能真有迅速變幻的機會,便撳鍵進入看詳情,不料卻看到「23 小時前」的字樣。

原來所講的那場「狂風雷暴」,就是昨天黃昏的那一場!


如此錯摸的例子,倒也不少見,因為不論是電視節目也好,電台節目也好,現在已鮮少收看或收聽現場第一手播放,而是以「網上重溫」的方式追捧為主,這個做法,有個妙處──且不說它是好是弊──是會在較後的時間,才接收到舊時的新聞或資訊,一時間不察覺,直覺上以為自己是在收看或收聽直播,便以為那些新聞大事、天氣預測、活動通知等等,仍然有效,到後來發現了,為之失笑。

事後重溫,應仍會是未來主要收看或收聽傳媒節目的方式,所以像這種「舊聞當新知」的情況,大概以後應仍會不斷出現吧。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遊戲與專業

之前好像也有過疑似的情況,不過沒有像第 35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般,對比如此鮮活和明顯,當一套參賽電影在各主要環節的較量中,都勝過對手時,在綜合性的「最佳電影」一項卻不能「點數擊倒」對手,反而被對手「KO」了。

明顯是「情緒主導」所致了。像許多許多年前看過的「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內作者所講,在天下間又哪來絕對不帶主觀情緒的評判?

看中國內地的綜藝節目「我是歌手」,年青參賽者在首場比賽中奪得第一名,在之後的一場比賽中卻是最尾一名,反差之大令當事人詑異及失落。這便是參加這種比賽時,最需要認清楚的一件事───每場勝負,其實並不一定反映對手之間客觀實力的差距。

金庸倪匡古龍等,寫的小說銷量再高,恐怕亦與「最佳作家」這官方獎項無緣,因為在有關獎項的評判心目中,他們是不入流的,連考慮也不必考慮。

所以在香港漫畫角色中,要挑選出 10 個來製作雕像,擺放在公眾地方時,有評判和沒有評判的挑選結果,相差那麼大,正因為評判有他們的主觀選擇。當「十大漫畫家」中,有貓十字而沒有甘小文,如此的結果評判能否接受?


「香港電影金像獎」之前也有人說過很多次,是「小圈子選舉」( 美國的「金像獎」不也只是一國之選? ),不過說者自說,並不影響活動的「江湖地位」,因為即使那是事實,也是「寧被人知,莫被人見」,無人可以證實的事。第 35 屆的例子一出,只是讓「被人知」更變成「被人見」而已。

也許市民本來就把所有這種「比賽」視作「遊戲文章」,評判的主觀情緒作用與否,過去現及在未來,觀眾都只是一笑置之,會受到影響的,只會是存心想把「遊戲文章」裝作「專業比賽」的主辦單位,難以繼續假裝下去吧。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老鼠籠

很多很多東西,從小都在不同媒體中看見過,看過很多很多次,但數十年來,在現實生活中,未曾一見實物,當中包括了兩種捕鼠工具──老鼠夾和老鼠籠。

老鼠夾在卡通片中見過無數遍,但實物嘛,印象中我是一眼都沒見過;老鼠籠則在雜貨舖的門面陳列品中約略看過,只是從未近觀。但兩者比較,老鼠夾即使沒見過實物,我也明白其中的運作原理,但老鼠籠到底是如何操作的,我便不能憑空想像到。

近日終於有機會近距離親眼看到老鼠籠的實物,並有人示範操作步驟,真是長見識了。


籠中一個小掛勾,用來放餌,掛勾之頂有個小小的鐵圈;籠子的開口有機關,用手撥開後,只靠機關中伸延出的一枝幼鐵線,輕輕抵住那個小鐵圈,便算是頂住開口,不讓它合起來。目標對象被食餌吸引,進入籠中,試圖進食,觸動鐵圈,鐵線脫勾,籠子便會合上了,原來道理很簡單,設計卻巧妙。

老鼠夾的設計,是以「挾」字訣主動捕捉目標,老鼠籠的設計,關鍵則是「困」字訣,以食物為餌,把目標引入龍中,再把它困在龍中,所以老鼠夾的機關大力一夾,有時已會把目標夾死夾傷,而老鼠籠之下,只會生擒。

──生擒了目標後,如何把牠或牠們結果呢?對現代都市人來說,應該又會是另一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