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專欄之培訓

友人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一批漫畫報紙「青報」上面的專欄,看到真令人有重回昨日的感覺。


有一個時期內,香港出現過多份漫畫報紙。跟其它報紙相同,多是以日報形式出版,即是每天都要有內容填塞所有的版位,連綿不絕,於是,本來功力不高的助理也有機會寫稿,質素未合格的稿件也會照登,最多寫不出故事來便畫點插圖,輔以文字製作專欄;寫出不夠水準作品的無暇氣餒,唯有盡力在下次作出改進,而只要不是差得太過離譜,編輯都會繼續給與機會。於是在大量實戰磨練下,本來不合格的也漸漸變得合格,本來不是高手的也漸漸邁向高手之列。

回看昔日的資料,除了漫畫報紙,一般報刊的專欄也有同樣效果,後來成名的一些作家、漫畫家、插畫家,當年的工作量是算出來都叫人不敢相信的,但他們除了應付「量」,同時也沒有在「質」方面妥協太多,甚至稍有充裕時間,還可以在「求變」上下功夫,他們所獲得的成就,又怎能輕易用「天份」二字概括?

現在的情況是:任何業餘創作人,主動地自行發表作品的平台有不少,被動地作品被挑選了才能發表的平台太少也太小;欠缺一個「強強匯集」的競爭氛圍,業餘者能保持定時有作品面世的紀律已經很好了,要想擠壓出自己的「死亡力量」而成為強者,則難矣。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嚴肅談港漫?


看到一篇談論舊日「迪士尼畫報」的文章,相當嘩眾取寵的題目,可能這便是人稱「標題黨」的常見手法?無疑,這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起碼我也被吸引到開啟了文章來看看是什麼一回事。

近來見到在電子媒體上,多了講述香港漫畫行業的節目,從嚴肅的角度,探討這個輝煌一時的行業之興衰,不過學者講課,取向與我們一班漫畫迷採取的態度確實不同,往往由清末民初談起,把漫畫/卡通/連環畫/連環圖/動畫當作一體,期間如何因應時局變化、人才遷徙,出現藝術的交流,又如何受到別國文化影響,逐漸出現自身的風格等等,長篇大論,整體篇幅去了七八成後,才講到我們心目中的「漫畫行業」,然後說不到多少,又要開始替文章結尾了,沒癮之至。

討論武俠小說的文章,也常有類此的情況,追源溯始,常常便由「刺客列傳」開始講,所以算起來歷史一定源遠流長,而且看起來,整件事還有點兒偉大。我們這種小小小讀者,要談什麼感想,就局限在自己親歷過的三幾十年,講些個人想法算了。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乒乓球之出廠

小時候玩過一個簡單的「科學實驗」,凹陷了的乒乓球放進熱水之中,球內空氣因為熱漲冷縮的原理,體積增加,可以把乒乓球重新鼓脹還原。不知現在的小朋友,還會否做這樣的實驗?

有時看到一些生活上的小用品,例如一口螺絲釘,或是一條彈弓,會驚嘆設計和造功的仔細精巧,心想萬一流落荒島之時,勢不能以一己之力,用另外的材料模仿造出替代品的了。在這種胡思亂想中,從來沒有把「乒乓球」包括在內。

乒乓球的物料特別輕薄,密不透風,又具有彈力,到底是如何程序製作出來的?真是從來沒有想過。

看了這條短片,對乒乓球的製作多了少許了解,但同時也更驚詫。「短片」濃縮地作記錄,也要花上 10 多分鐘了,可知整個過程,是多麼繁瑣。呵!只是一個乒乓球啊!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城寨風雲


電視台將播出一套以「九龍城寨」作背景的電視劇;之前同樣以「九龍城寨」作背景創作故事的漫畫編劇兼小說作者指出,電視劇中的一些角色設定,跟其筆下的角色設計十分類同。

這樣的事情絕不新鮮,不新鮮得可能已不值得寫些什麼感想,妙卻妙在該編劇兼作者余兒,亦是「二次創作」行為的支持者。

「90% 高仿」等如「100% 偽冒」?若「仿真度」較低,便可通融?分水嶺是哪個百分比?這種感性判斷,若要爭拗到底,真是審死官。

一個電視劇角色,可以有很多背景元素,有造型,有名字,有學歷,有師承,有家庭背景,有技能專長,有情愛經愛,有仇敵對頭,等等等等;要有多少雷同元素,才算是偽冒嫌疑確鑿?那又是否要待電視劇播出後,才能更客觀地判斷,而非在現階段,單憑角色名字和造型來作結論?實在太難說了。

而且刻意抄襲者還可以有「向原作者致敬」這一招可作盾牌哩。所以支持「二次創作」者,面對自己「被二次創作」的情況時,真是不容易處理啊!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冷兵器突襲


以冷兵器在公共場合中突襲,殺傷多人,這樣的事不久之前在台灣和德國發生了,最近是在日本。

我覺得這真是防不勝防的。先談凶器。現在科技之下,冷兵器可以造得很細小、很靈盈、很鋒利,而且物料還能夠瞞過不少的安全檢測系統。怎防?

再談人。現今世代,情緒不穩定的人、狂燥的人彷彿無處不在,而且他們又不怕被人知道,公然宣揚暴力,甚至鼓吹針對個別人士的攻訐行動,何時是真何時是假的「狼來了」故事,令人難以測度,也只能是當事情已發生了後,才「事後孔明」忠告社會大眾一番。

這種情況下,能如何小心、如何提防?還是那句:防不勝防啊!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流行小說」?


劉慈欣寫的科幻小說,質素有目共睹;他以「三體」贏得的國內外獎項,是他實力的明證。

作者某君,名副其實的科幻迷,各地的科幻小說、電影、電視劇,能如數家珍。

但就是某君告訴我,他不買劉慈欣的小說,因為劉的作品他看過一次後,鮮會再看。

強如劉慈欣的情況也如此,所以說現代要寫一本「流行小說」殊非易事。

一部作品要寫得好,可以由自己控制,但作者完成後,暢銷不暢銷,很多時候真的不是作者或出版社能夠刻意造就。記得有些唱片公司和卡啦 OK 公司差不多是傾盡所有資源,想要捧紅一名新人歌手,最後仍然未能成功,無奈之至。

現在的書本,印數、傳閱次數、重閱次數等等,與昔日相比,皆大有不如,「流行」二字,用起來好像有點心虛哩。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如來神掌」談源流

在晚飯場合上,遇上導演劉浩良先生。他將會拍攝一部摻合科幻元素的「如來神掌」電影。

1964 至 1968 年拍攝的幾部「如來神掌」電影我看過;柳殘陽分別以「如來八法」及「邪神門徒」為名的武俠小說我看過;黃玉郎出版的漫畫版我也看過。有朋友在 Facebook 上 ( 堂煌 TW Vintage ,2015 年 4 月 7 日 ) 貼出了 1962 年 12 月 10 日在「明報」運載中的「如來神掌」小說書影,則是我暫時見過有關該版本故事的僅有資料。



問我關於這故事源流的看法,我個人傾向相信的過程是:柳殘陽原創這故事,以「千佛掌」或「千佛手」名稱發表,男主角姓名江青;有人把作品直接或改編後連載於「明報」,署名作者上官虹,男主角改名龍劍飛;再有人把「明報連載長篇文藝武俠名著」拍成電影,片頭字幕說明是上官虹原著,司徒安編劇。


據日期看,小說在「明報」開始連載不久,電影便開拍,旋即大紅。若有任何盜冒仿作,柳殘陽把知名主角名稱「龍劍飛」換走,另套上一個至今仍不廣為人知的「江青」之名,於理不合。但柳作在先,上官作在後,有確實證據支持否?抱歉,老實說,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