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海報師。阮大勇


阮大勇 50 年作品展」將會在 2016 年 8 月 13 日 (11:00) 至 8 月 24 日 (21:30),假香港灣仔茂蘿街 7 號「動漫基地」3 樓展覽廳舉行。

阮大勇的名字比較熟悉,是在他繪畫「玉郎漫畫」封面之時;之前,他有海量的作品,很多我都見過,但他通常只是個「無名英雄」。

我成長的年代,戲院門外的大型廣告板,沒有現在那麼方便的電腦輸出海報,一定是手繪的;電影海報視乎設計,也有不少是手繪的。繪畫明星,無論所採取的是寫實方式也好,卡通方式也好,要畫得神似,讓人一看便知道誰打誰,並不容易。阮大勇是其中的佼佼者。

阮大勇的卡通式手繪,有他獨特的吸引力。這種漫畫,從前除了在電影上使用,最常見於報紙娛樂版,很多時是單格漫畫,以最新最熱門的娛樂新聞為題;畫出來的人物若讀者都看不出是什麼人,便效果全失了。

當時還未有現在「似顏繪」的叫法。據我所知「似顏繪」教學竅門之一,是找到目標人物的最大生理特徵,然後加以誇張突顯,於是很多時候,作品中的人物,看起來都有種搞笑的味道。阮大勇筆下的「似顏繪」,誇張而不扭曲,如譚宇正兄所講,不單不覺醜化,反而令到當事人看來漂亮了。

有些創作者,大量生產之下,流水作業,不再需要投入心機,客人也會收貨,漸漸淪為工匠。阮大勇的作品量也極大,但令人感覺到他在每張作品的有限空間內都在盡量求變,並非冷冰冰的繪圖而已,數十年來,帶給人的感動如一。「海報師」之名,當之無愧。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憨豆先生捉精靈?

不同朋友利用不同渠道分享了類似的短片,不過很奇怪,各自欠缺了一些其它版本的內容,至今,我居然未收到過一個「足本」的。

而且,人人都以「Mr Bean and Pokemon GO」之類為題,但內容所見,Mr Bean 手持的分明只是指南針。這應是把原有片段硬插上電現畫面的「二次創作」吧?

可惜意念不錯,「剪接」技術卻差。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文學的時間分野

得知「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網站上,提供電子書籍,便想上去瀏覽及了解一下。

原來圖書館把許多舊時資料都放了上網供市民閱讀,資料十分浩瀚但系統操作卻不太便利,加上我的電腦本身運作也不快速,所以有關的「了解行動」至今都未算真正開始。倒是在網站上逛著時,一個存疑已久的問題,算是得到了個「官方答案」。

我們經常聽到,有「現代文學」一詞,又有「當代文學」一詞,二者究竟如何區分呢?看「香港公共圖書館」網站上把資料作出分類:「古代至近代」指「~ 1919 年」,「現代」指「1919 ~ 1949 年」,「當代」指「1949 年 ~」

原來如此。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花多眼亂電視頻道

同事向我推介電視台的一套紀錄片。之前是經他介紹,才知道有「香港電台」的節目「音樂情人」,之後在不少工作中的晚上,便有熟悉而懷舊的歌曲伴隨解悶;這次既是他特意推介,便往「無線電視」的網站去尋找,想作網上重溫。

節目的版面是找到了,也可以作網上重溫,但只有最近的兩集。

───其餘的集數,據事後了解,原來申請及安裝了近月大力推介的「MyTV Super」程式,才能看到。

遙想從前,主要電視頻道只四條,兩家公司,各有一條廣東話頻道及一條英文頻道,觀眾想看什麼,都知道應到哪裡尋找。現在,明知是同一家公司所提供的節目,也未必清楚應到哪裡和用哪種方式才可找到及看到。

一度我以為電視台是以「免費」和「收費」把節目分批的,後來才發現,原來需要收費的頻道也不止不一條,各有不同性質。至於有何不同,至今我仍搞不清楚。

也許有 20 間不同電視台,各自提供一條頻道節目,會比起一間電視台提供 20 條頻道節目,會讓人更清晰頻道各自的定位?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漫畫與早餐


謝森龍異有兩本新書推出,除了「不是人間」第 2 期,還有第 1 期「香港感染」。暫時只買了後者,因為沒有前往「香港書展」及「香港動漫電玩節」,而後者在報攤見到,前者則不見。

「香港感染」這創刊號早幾天已在報攤看見,但很失禮,當時拿起一冊,看見書背的標價,有點猶豫,最後放下了,到隔了幾天才終於買下來。假如這本漫畫是一期完的,也許我會沒那麼猶豫的,但是一本預算要定期購買的消費讀物,每期 HK$ 42 的定價,對我個人而言,有個心理關口。───情形有點像遇到一本感興趣的小說,而該小說的定價,略高於及略低於 HK$ 100,在消費心理上來說,相當不同。

一直沒有仔細研究過到底界線在哪裡,但我早知道自己對擁有個別事物所願意付出的代價,在心理上有個關口,當價格低於界線時,掏腰包便爽快得多,而當價格高出於那界線時,或多或少便猶豫了。

記得施仁毅兄好像是以「早餐價錢」作衡量的───一本漫畫書的定價,讀者是否容易接受,可看價格與當時一般早餐的價錢比較起來如何,若比早餐更貴,讀者接受的程度便會有些難度了。

小說也好,漫畫也好,購買目的,在於消閒;與一天三餐比較,消閒之舉,必定是多出閒錢時才做的,付錢之前先想想「這錢應拿去裹腹還是買書看」這問題,合情合理。在如此原則下,想來仁哥的說法,也有點道理,至少,在我的身上適用。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潮流通告


鐵路公司相當貼近社會活動的一張通告。

我特地不把有關電子遊戲的名稱寫出來,三年之後,大家在沒有提示之下,是否仍記得到底這通告針對的是什麼東西?


P.S. 遇上過多次的麻煩:加插相片時 Blogspot 系統總是以最初拍照時的角度加插,不理會我已用軟件把相片轉動 90 度角了。可以如何調正呢? :-(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邵宛澍的「下廚記」

有次上海的朋友分享他書架的相片,我看到背景處有幾冊書,書脊上「下廚記」三字清晰可見。問朋友那是什麼性質的書,之後再託他代購,終於,收到了幾冊書,有些是代我購買的,有些是饋贈禮物,真的十分感謝。

「下廚記」作者邵宛澍,網名梅璽閣主,在個人網站「梅璽閣之幸福生活」上,可找到他的不同作品;「下廚記」是他的代表作。


邵宛澍的行文手法和文字功力,與蔡瀾相若,也是不會使用什麼奇文險字,但是當寫到食物的烹調也好,寫到菜式的味道也好,二人都是能夠令讀者單單看到文字已經垂涎的,十分利害。

剛開始看第一冊「下廚記」,才讀了約三分之一,所以不敢斷定以後內容如何,暫時所見,雖然文章中也有述及食物的源流,以及個別食肆的故事等,但主調還是寫烹調:從食材的挑選到處理、用具的採用和理由,到煮食的步驟和竅門,娓娓道來,假如是懂得烹飪的讀者,看了這書,應可獲得不少的啟發。

作者生於上海,行文用字也會夾雜滬語,這便令到我在閱讀這書時,得到另一種趣味。之前在與上海友人的通訊中,已經發現上海的一些方言,與香港的俗語類同,這次看「下廚記」,除了觀摩作者如何用書面語表達一些口頭用字外,看到在文章中也有不少在香港有近似用法的上海話,更是喜出望外。

若說美中不足,作者所寫的菜式始終有些不是香港常見的物事,若能在文字描述之餘,輔以相片,便太好了。

這系列書的資料如此翔實,手上四冊「下廚記」,不知要到何時才能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