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特權

鄧小平辭職退休後,便是一個平民。當然,對於軍政兩界,他極可能還會有著實質的影響力,但起碼在表面上,他的確變回了一個平民百姓。

一個「候任議員」,既未宣誓就任,就還只是一個普通市民。當然,即使是一個普通市民的意見,政府官員也應該認真看待的,但是政府官員接見一個普通市民,也不會如此招搖高調吧?打著「候任議員」的頭銜到處去接受訪問、發表政見、投訴政府、責問官員的,算是怎樣的一種「特權」?

若說現任議員看醫生時,醫院主動調動診療的程序,令議員加快得到治理是「濫用特權」的例子,則「候任議員」的那種權力,更是奇特中之奇特了。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初版蔡瀾文集

並不完全齊集,但斷斷續續地藏下來,家中的亦舒小說和蔡瀾散文集都已有一定數量。

亦舒小說和蔡瀾的散文集都是流行讀物之王,未必本本十分好看,但都有一定質素,沒書可看時隨手抽一本出來閱讀,都肯定不會失望。

蔡瀾的文集銷量佳,常會再版,所以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版本和設計;近年出版社時興從個別單行本中抽出話題相近的文章另行結集成書,又會出現新的版本。

很多年以來,蔡瀾的書都是由蘇美璐繪畫封面和插圖。蘇美璐的作品以作者的文章作基礎,畫出神髓之餘,畫作上的細節又似帶著額外的訊息,情節豐富,耐人尋味,獨立出來看都是一幅幅的藝術品;變成封面,襯托蔡瀾題材多樣化而趣味十足的文章,成為絕配。


由蘇美璐繪畫封面的蔡瀾文集不是不好,那是另一種的美;較早期版本的「天地圖書」版蔡瀾文集,簡樸實在,則是另一種美態。

那時的封面設計,都是左下角有「蔡瀾」二字的印刷體,下面有相同二字的印章,一陰一陽;右上角毛筆寫上的幾個字書名,則是蔡瀾父親蔡文玄的題字。十多本書都是如此設計,單調而不沉悶,簡單而顯大方,拿在手上,叫人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後來的版本設計,高級了,豐富了,華麗了,卻再沒當初的味道。

若再要細分,那些簡樸版本中,有些封面沒有過光面膠的,更美。

據知蔡瀾的文集,書名初時是全採用蔡文玄老先生的手稿;後來沒有現成的佳句,便把零散的文字拼湊起來而成;再後來,便全由蔡瀾自己執筆了。印象如此,不知有否記錯?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中秋賀圖選 2016

每逢節慶,都會經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的程式,收到不少朋友的祝賀留言;從前是文字為主,漸漸發展至賀圖,然後是短片。

老實說,有些節慶祝賀「短片」其實不短,我看看檔案較具規模者,很多時都未必會下載及觀看,心想大概也是那麼幾個主要訊息吧。如果凡見到來檔都下載,到收到數據用量的月結單時,又不知超額多少了。

今年中秋收到的賀圖中,以下面一款最有意景。簡單而言:漂亮。


月圓之夜,祝各位朋友───

中秋節快樂!事事都得以圓滿處理!心想事成! ^_^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書本碰頭

在巴士車廂中,拍了以下一張相片。


雖然對方也有同時滑手機看訊息,而我亦明顯地分了心在拍照,但是仍記錄了兩本書同時在車廂中「偶遇」的情況。

兩本都正被人翻看著的實體書啊!現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遇到一個看實體書的人,都已經不易了,所以只兩本書的「相逢」,也可以被看成一個「奇景」了。

唉!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黃獎「潮讀 4000 年」

「潮讀 4000 年」,2015 年 7 月「今日出版」推出,作者黃獎,協力陳美濤。內容近 290 版,寫的是常見的中國歷史誤解。

黃獎兄長髮造型,十分容易辨認,所以知道我和他在過去多次出席施仁毅兄的公司宴會時,都被編在同一席,不過沒機會談過話。初會見後在網上看到關於黃獎的消息,便開始多加注意,於是便知道,他又寫又講,是個十分積極的文化推手。


如按照傳統的書本命名法,這書也許會叫做「中國歷史之謎」或「正解中國歷史」之類,現在採用了「潮讀」二字,果然頓時便「潮」了許多。當然,這本書帶著新潮氣息,最主要是因為作者分享了看歷史的新觀點,而且也利用了比較新鮮活潑的行文,所以閱讀之時,不會令人有老土沉悶的感覺。

這種書類,能讓人讀得下去是最基本要求;可以為讀者提供新的視角及資訊,是進一步的成就;能令讀者因而對有關歷史產生興趣,自發地尋找進一步的資訊,便是再勝一籌。個人意見,「潮讀 4000 年」這書在三個層面上都能夠達標,至少對我來說便是如此。

在這書中有好一些地方───尤其是當寫及「堯舜禪讓帝位」那部份時───都令我想起柏楊的「帝王之死」一書,不論是在探究觀點的方法、人名稱呼的處理或是幽默行文的安插等方面,都讓我有這種感覺。也許,作者和我一樣,也很喜歡柏楊的那本書吧?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生菜無限免費供應?

咦!有這樣的好事?就只是把菜頭浸在水中那麼簡單?而且這好像是真有其事啊!似乎很值得一試哩。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九。一一


是日 9 月 11 日,即是現在大家口中慣叫「九一一」的日子。

世界那麼大,每天每地都有數不清的事情發生,應該每一天都可以列出連串的重大歷史事情來,所以基本上,沒有哪一天比哪一天特別的。我的親人和朋友中,各自都有三幾位是在這天生日。

但事實當然不是如此,不同的日子,帶給人不同程度的感覺。「九一一」特別讓人記得,當然是由於 2001 年「911 事件」的突發性、意外性、嚴重性及伸延性。

有些朋友對於日子的記憶很強,提及社會或他個人的事件時,即時便可講出那是發生於何年何月;我做不到這樣,通常事件發生在何時,要跟別的事件聯想在一起,才容易記得。

記得「911 事件」發生那天我往保險公司面試完,回到元朗,在谷亭街現在已結業的「國際餐廳」中晚飯,進餐之時,抬頭看著電視,在畫面上便看著飛機撞中大樓的一幕。已 15 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