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遲來的幸福

一位文壇前輩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有 3 套尚未看,是為「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現打算陸續開始閱讀。我們這些把多部金庸武俠都看過多次的人聽到,欣羨不已。


但我自己也有類似的「幸福」,古龍有些篇幅較長的前期作品,我都未看;現在我才第一次看「白玉老虎」。

「白玉老虎」是部特別作品,常被人提及:倪匡有提過,喬靖夫也有提過。正讀了個開頭,見故事演繹的確別開生面,不過文筆有欠成熟。到整套書三冊看完了,會有什麼感覺呢?現在不能逆料。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古惑仔」2000 期

香港漫畫「古惑仔」最近出版了第 2000 期,成為「全球最多期數長篇單元故事漫畫」,是個難以超越的期數。

以現今市道,就算是日報,出版 2,000 多天,歷時超過 5 年時間而仍不倒,也已經是個很不錯的成績了,何況是出版頻率更低的期刊?很大可能,這算是「後無來者」了。


在香港的漫畫家中,「牛佬」文啟明是最有自覺的一位,當他筆下作品畫得較差時,他不但自我察覺到,並且會想方法改善;這種心態持續了數十年,所以當那麼多的經典漫畫逐漸消失後,「古惑仔」仍然不死,有它的道理在。

套用「牛佬」專欄中用語,現在的「古惑仔」給人一份「面目全非」的感覺,但誰又知道,若昔日沒有那些重大的轉變,這本書又是否能存活至今?兩者之間的抉擇,實在太困難。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章目


從小看「西遊記」等長篇故事,所以習慣了章目小說的格式───故事分成多個小段落,讀者看到某一章節的結尾時,「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便再看下一章節。

因為向來看的小說章節結構都是很簡單的,所以初時看古龍的小說,便覺得很凌亂;尤其是當閱讀連載時,這感覺更強烈。

古龍的小說也有章回,不過在每一回之下,又會有一、二、三等的細分,而且在細分的內文裡,如眾所周知,又有利用「X X X」之類的分隔符號進行分段。

這種結構,若不作宏觀俯瞰,不容易看出系統來,難得的是古龍在寫連載之時,寫寫停停的,但在章目架構上又不會弄錯,可見他寫作看似隨意,其實卻是胸有成竹,故事的脈絡,存在他的腦海之中。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不准攝影?


拍攝自元朗一家連鎖式快餐店的入口處。

當著一塊寫明「不准攝影」的告示攝影,好像有點兒挑戰的味道,不過這店位處一樓,不知在地下的告示上所寫的「不准攝影」涵蓋範圍只是一樓,抑或包括了地下入口的地方?

這告示惹人聯想。首先,為什麼快餐店要不准攝影?

第二,在現今所謂「相機先吃」的文化之下,顧客會否守規矩不拍照?

再退一步想,就算顧客在快餐店內拍照,店員又會否認為有問題,甚至作出干涉?

這規則恐怕應是執行不到的吧。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說起冰川

董鳳衛兄到冰川遊玩,並在 Facebook 貼出相片。不知他的真正想法,但他既是倪匡先生的書迷,大概也和我一樣,從小便在倪老筆下故事中得知「冰川」的一鱗半爪,而且也對之有種特別的熟悉感覺。


我們的簡單科學知識從倪老書中而來,而長大後才知道,倪老的科學知識是從兒童版的百科全書而來。有時他的資料硬搬,拼合到故事內,會出現錯漏,但即使如此,受到啟蒙及產生好奇、興趣,也是好事。

倪老筆下寫過 6 個涉及「非人協會」的中篇故事,寫到多種的特別地貌,對小時候的我在加強通識方面,不無幫助。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步步高昇,大發特發


在現代,中國傳統糕點放在家中,消耗得甚為緩慢,即使是放置雪櫃之中,在進食之前糕點已經發霉的情況,並不鮮見。

今年有兩盒客戶贈送的,還未清理,已經發霉;把那些壞了的部分切掉,餘下的進食了並沒很多,新的霉菌又已滋生,只有再加切割。最後馬蹄糕全吃掉了,蘿蔔糕還是有一小塊,逃不過被丟棄的命運。

回想童年之時在家中看到的年糕,顏色深得多,質地也硬得多。那時若年糕放得太久,表面發霉了,用塊布把霉跡抹去,便繼續食用,相比起來,把開始變壞的部分切掉,還是比較浪費的做法了哩。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音量

沈西城兄近年很是活躍,常在電台、網台節目上聽到他的聲音。他的節目,不時請到知名嘉賓,談些有趣的話題;有些內容我感到興趣,嘗試在網上重溫,後來放棄了,因為音量。

有時節目之中有多人發聲,但收音之時音量卻懸殊,有人聲如洪鐘,有人聲如蚊蚋,常要把聲量調高調低,很是麻煩,只好不聽,甚為可惜。

聲音大小,有時是因為嘉賓本身的問題,不過遇過仔細的控制員,會逐一先作測試,然後把個別咪高峰的聲量調節到一致,出來的效果便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