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又嘆光陰飛逝

這真是個永恒地可以採用的題目。早兩天和同事午飯,同事像忽然醒覺一樣,驚叫原來今年已經過了兩個月!

感覺時間的流逝快慢,與生活是否充實有關,若有樣事情要處理,而當中涉及多個步驟的,每個步驟要用一兩天、三兩天,加起來已經可以半個月、大半個月過去了。


電視台常重播舊日經典劇集。常會驚奇原來某劇集已經是近二十年前作品,但想想又不應出奇,該劇都拍過幾輯了,當你每一輯之間相隔只兩三年,加起來也超過十年了;有些節目像剛看完不久,原來又已是年多兩年前的事了。

現在大家時興每逢節日便發賀圖,大家可算算今年已發過多少次這類祝福給朋友?又想想節日與節日之間,起碼會相隔多少天?所以光陰飛逝,本來是不少驚詑的。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蛇足


是日元宵,Google 首頁的橫額圖像一如既往,應時地以此為題。平時設計者慣常把 Google 名字中的六個英文字母化成形近的物品,融合在圖像中的,而當中兩個「 O 」也很能以傳統球狀花燈表示,但這次看來,則只是六個圓形燈籠,又像沒有那種以圖為字的味道。

文字方面,這天是「元宵節快樂!」,不過通常我們稱呼,「元宵」便是,倒是鮮有聽聞叫做「元宵節」的。

「法老」便是埃及的王之稱呼,如蒙古的「大汗」那樣,一直都加個「王」字上去,像怕人不明白,稱為「法老王」,可是蒙古王帝,又不會叫做「大汗王」啊。

有家國際通訊社叫「 Reuters 」,從前在中文報章,都是以「路透社」稱之。很明顯,「路透」是名字音譯,「社」則是怕人聽不明白性質如何而加上去的蛇足。現在若長社,報章便用「路透通訊社」來稱呼,這沒問題;簡稱時只叫「路透」,對我們這等聽慣「路透社」長大者,便有點兒礙耳。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鍾鎮濤之歌

網上重溫幾天前的「香港電台」節目「音樂情人」,遇上鍾鎮濤生日,所以整個節目都是播放他的歌曲。

當年的香港樂壇和現在一樣,以我認識詞彙之貧乏,也只是想得出一句「百花齊放」來形容;那時候巨星不少,但在譚詠麟張國榮兩位超級巨星之下,連梅艷芳之能亦不能蓋過二人光芒,何況鍾鎮濤?


但鍾鎮濤的悅耳歌曲實在不少,當晚播放的包括「夢裡嫣紅」、「今天我非常寂寞」、「閃閃星辰」、「讓我坦蕩蕩」、「不可以不想你」、「一段情」、「痴心的一句」、「情變」、「無限旅程」等等,可說是首首金曲。你叫我數出鍾鎮濤的歌曲名稱之話,我未必能說得出很多,但上述歌曲播放時,我現在仍能全部跟著唱。

鍾鎮濤唱歌腔口相當獨特,自有一種深情的味道,不過他跟和譚詠麟之前屬同一樂隊,容易被人作比較,所以雖然金曲連連,仍會給人一種二線的感覺。倒是他的演員形象,似乎比他的歌手形象,更令人感覺鮮明哩。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打包

嗯,「打包」就是指「外賣」、「外帶」啦。年輕時通常人們聽到「打包」,會先聯想到「包裹屍體」,不過經過多年使用後,現在人們都不避忌了,就像到商店買蒸餾水時說「買水」,大家都已接受了,不會和「擔幡買水」的道教喪禮儀式聯想到一塊兒。

現在網上每一天都有人貼出食肆評價,有些是文字版的 ( 通常會配合相片 ),有些是影片版的。今天看了一段短片食評,印象較深。

短片中介紹了幾家食肆,都是在元朗市中心的,全部我都知道,大部份亦光顧過。但印象深刻不是因為介紹的是元朗食肆,而是因為主角自攜筷子,盡量減少使用店家的用完即棄餐具,而且吃不完的食物也會用盒子載走。


我自己旅行時也會帶同自己餐具,不過只在食肆提供餐具不足或不好用的時候拿出來,否則使用店家的即棄餐具我又沒有太大愧疚感,遠不如上述影片主角的積極環保。

回顧沒拿自己餐具使用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餐具都是放了在背囊的深處,當手上拿著食物時,再要找地方擱著背囊把餐具找出來,有些狼狽,便沒實行了。

下次外遊,有關方面的安排,要再想想。

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理順

近日又有一頓飲食,又再旁聽一班老友聊天,又再把一些舊事進行筆錄。

前塵往事,常常只記在當事人的腦海中,有人記漏,有人記錯,唯有把不同的人所記得的都記下來,點點滴滴,組織起來,才能令局外人對於當時的情況有個大約概念。


筆錄往事,我覺得最難一項,是在理順,特別是想要跟著時間線把事情排序時,最花工夫。有時當事人談到往事,能說出明確年份,有些則說是「我在 XX 歲時」,有些則把經歷和大事掛勾,例如「香港回歸後不久」;當大家所記日期都與事實有出入時,便彼此接不到榫了。

最近的這宗記錄,涉及許多已結業多時的公司名稱,本來以為公司註冊有官方系統可查,但有些記錄可能太舊了,現今的電子記錄系統中都搜尋不到。一些年代較近的公司,也不易搜查;常見的情況是我們掛慣口邊的公司名稱,其實不是完整名字,有時明明找到了,也是相逢不相識,無可奈何。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會員專享?


收到書店的宣傳電郵,指某時期之內,會員購物可享有若干折扣優惠。

曾有過一些商號的會員卡,後來都沒再續期了。最主要當然是因為前往購物的次數也不多,用不著;有時則是用了會員卡和不用差不多───甚至更差。

有次經驗,到某書店購物時,適逢他們的推廣活動,當我要付款時,拿出會員卡來,店員告知會員可享九折優惠,不過當時他們的推廣,是所有那類貨品都是八折出售的,即是根本不必使用會員卡。

試過多次類似的情況,便不多保留商店的會員卡了,即使是免費的,因知道幫趁不多,平日也不會放進錢包中,省得隨身攜帶累贅。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屢敗屢試許願去

市民到林村「許願樹」拋寶牒許願的習俗,漸化漸大,成了一個固定、具規模、有系統的戶外活動,最新名字,叫做「香港許願節」。

許願樹仍在,卻已不是原裝正宗的那棵,而是取替原裝的人造物;從前把寶牒連橙拋向許願樹的枝葉,現已不再,變成了一個塑膠桔子縛著一張許願卡。許願方法倒是一樣,在許願卡上寫好願望後,便把許願卡連桔子拋向許願樹,若那一綑物事能掛在樹上不掉下來,便算是許願成功了。


今年在「新許願樹」旁觀看別人拋「許願桔子」,男的女的長的幼的你拋我拋,拋個不亦樂乎。在比例上,能一次成事的自然甚少;很多情況是拋的力度或方向不對,根本連許願樹的絲毫都沾不到;也有很多情況是落在好的位置上,但偏偏沿途都沒被任何枝葉勾住,最後無妨無礙地穿過一切,跌回在地上。

我不知道習俗上有否規定要在多少次內拋成功,才為有效,眼見大家卻是一直拋一直拋,不成功便繼續拋,拋成功才停手,可能屢試屢敗,但又屢敗屢試,過程中也不覺大家有十分氣餒的樣子。若在其它世事,大家也是如此不埋怨不放棄,只盡自己努力想要把事情辦好,則對於政府行事,便不會有很重的民怨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