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數子彈

看了某劇,某角色因外星科技,而進入了「絕對休眠」的狀態,據說所有內臟「幾乎沒有活動的反應」,但是依然是躺在尋常的醫院中,身上依然連接著尋常可見的那些儀器;而且「幾乎沒有活動反應」的身體,還能給出不錯的檢查讀數及波動圖像。

製作人對電影的要求之鬆散,叫我接受不到!


我是那種看動作片時會介懷地數著發射了多少發子彈的人。幼時看電影和電視劇,槍枝都比較簡單,而且好像都是共有六發子彈的;那時的創作人和我一樣,對於子彈的數目很認真,發射了多少顆、多少人中了槍、匣子中還有多少顆子彈未發射等等,都交代得很清楚。

後來所謂「英雄片」流行,電影之中槍彈滿溢,發的彈多,中的彈少;正派射擊的命中率高,邪派射擊的命中率低。在這種電影中,子彈數目漸漸不受重視。

聽過有電影製作人說,認真的話,在故事中加插一兩個換子彈匣的鏡頭,算是指出了有這麼一個動作的,以作補圓。這做法也是可以的,但愈來愈多的電影,連這樣的「起碼交代」也省略了。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老人權益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談及在台灣公車上的「關愛座」,有懷孕 8 個月的女士也被老人家揶揄因不是老人而不應使用。

剛好早兩天和同事談起在香港的情況,正在中途站等候巴士時,有時會有長者忽然站了在車頭的位置,看起來也不知是否正在等車的,但到有巴士抵達時,便想優先登車,甚至連同一起的女傭和親友,也可以一起獲優待,無視比他們更早已站著在排隊的多人,一派理所當然的態度,令人氣憤。

所多民間設施,都對特定人士有所優待,是因為劃一假設了那些人士都是弱勢社群,但當遇上那些「弱勢社群」並不弱時,他們仍然受到護蔭,便令人產生不快;若那些人士更抱著俗語所講「老逢」的態度咄咄逼人時,便叫人不止不快那麼簡單,可惜又偏沒發作處。

真是無可奈何。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錯誤的開端


老友介紹了「香港科學節 2018」的一個名為「科幻有理:火星任務」的活動;先看了原名「The Martian」的電影,之後有兩位學者即場講解故事中涉及的科學知識。

據學者所講,電影一開始時的那場火星上的「沙塵暴」( 我自己的叫法,科學上可能有更正式名稱 ) 根本不成立的,實際上若發生,破壞力會輕微得叫人不能相信。───但這樣一來,超過兩小時長的電影,播放了不到十分鐘,已經可以打出「The End」了!

網上見過不少類似的惡搞分享,說若某某故事的開始時某一特定因素變更了,全個故事已經可以告終,所舉的例子包括有電影、漫畫、小說。

不禁想起一本日本的推理小說,故事開頭出現的血雨,先聲奪人;之後的推理、查案過程亦寫得不錯;但謎底解開,卻叫人目瞪口呆。當時正好到訪倪匡先生家中,和他談起,他原來也有看過那小說;大家都同意,若兇手都把屍體處理到那個程度了,在家中輕易便可搞定一切了,何用大費周章惹人注目出事?簡直是「搵嘢來講」( 「找東西來說」 )。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視力


感覺視力差了,近日佩戴著眼鏡,幾乎沒有一刻覺得眼前十分明亮清晰的。

年紀大了,有了老花,開始採用兩用鏡片,即是透過鏡片的上下部分來分別看較遠的景物和較近的東西,效果會較佳,但我總是不能控制自如。閱讀之時,看到一些文字不夠清楚,反射動作便是把頭湊得近一些,希望看清,但這樣往往更糟。

老花深了還是樂觀的情況,又有些懷疑在較暗地方使用平板電腦多了,對眼睛造成了影響,若是如此,聽過人說,後果可以十分嚴重的,但是耶非耶,亦不敢肯定。

再小心點注意一下,看看後續情況如何再說吧。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假「斷捨離」


電視台播出幾集節目,以日本流行的簡約生活概念「斷捨離」掛飾。每個個案,前半環節的房間清理,有時還可跟「斷捨離」沾些關係,有時看來亳不相關;而且到了後半環節,在已清理好的房間中加添佈置,更是每多和「斷捨離」相違背。

首集先聲奪人,把一個堆滿雜物的房子斷然清空,之後如何?又擺放了不少我個人以為並不必要的東西回去。那是一家三口的家庭,替他們添置一張可供八人使用的餐桌,讓他們可以在邀請朋友回家作客時招呼之用,又是什麼道理?

後來有些個案,在一間所謂「清水房」中佈置,又如何與「斷捨離」沾上邊?放下了還算是簡約的必要家具後,在應該實用不足一千平方呎的地方內,擺放形形色色七八種不同的照明工具,又有燭台又有投射器的,是什麼概念?

在洗手間和浴客之內,擺放植物,是個好提議,但使用多個架子,十多盆盆栽在斗室中堆放著形成一個「樹林」,又如何「斷捨離」法?

還虧得女設計師經常把「簡約」( 和「淘寶」二字 ) 掛在口邊。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綜合天氣


香港天文台」的手機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低調地提供一個綜合的圖表化報告,要用手指撥動出來,是在使用了定位系統後,所提供關於持機人身處位置,未來多個小時的天氣預測。

這種綜合報告十分實用。想從前我們在早一天電視台的「天氣報告」中,主要只看到卡通人物「天氣先生」所告知的概括天氣情況,及整天的最高及最低溫度、全日平均相對濕度等,至於───例如說───那個最低溫度會出現在何時呢,則不會說明。

到底是幾乎全日都是很低溫,抑或那只是在凌晨某段短時間內出現,我們起床之時,事情已過去了,不影響我們穿衣外出的安排?又或那原來是會在晚上驟然而至,假若我們因出門之時溫暖,少穿帶了衣物,晚間便會夜悔不已?昔日,這些很多時都是靠我們自己猜測。

氣溫可以是個客觀的事實,冷暖與否一定程度上卻是主觀的,不同的人,怕熱、怕冷的程度也並不同。就算撇除十分極端的個別例子不論,同一溫度下,有風或沒風、多大的風、哪個方向來的風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們是否感到涼意,絕不能只根據數字一概而論的。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主角之死


緩慢地,多看了一些電視劇集「降魔的」;故事漸到尾聲,主要的角色陸續死去。故事愈後期,有愈濃重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的味道,不過兩者又明顯是不相同路線的創作。

這不應被視作一種必勝的編劇公式,但不少好看的故事,偏都是創作者敢於讓主要角色死去者,這又是個難於否認的事實。

經典港漫中,「黑豹列傳」第二輯是故事人氣暴升的開始,情節去到後段,強手對陣,主要的角色出乎讀者意料之外,竟然一一去世,當時的劇力,推到史無前例的高,更造就了打後多輯故事的出現。

當然,不是隨便弄死個角色便能令故事產生張力的,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曾試過相當正式地宣布大結局,當時作者令一個十分吃重的角色米高。古良年簡單地死去,不單造不出悲壯刺激的效果,更輕率得變成可笑,是個永遠彌補不回的遺憾。